1.一些关于河源地理问题

2.有谁知道广东中山的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

3.汕尾陆河的独特的客家文化

4.今年寒假广东省天气不是很好,但是大家有没什么自驾游的好路线推荐?

5.火笼的实用和文化意义

一些关于河源地理问题

河源客家山歌歌词大全_河源客家山区天气

1、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河源市东部与广东省梅州市、汕尾市交界,南部与惠州市毗邻,西部与韶关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相连。2、 河源 市南接珠江三角洲,北联江西省,处于珠江三角洲两小时经济圈,既是珠江三角洲的后花园,又是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前沿重地,便于利用海内外资源和拓展海内外市场。  河源是粤东北的陆路交通枢纽,京九、广梅汕铁路及105和205国道纵贯全市,河惠、粤赣、河龙、龙梅等高速公路相继通车。从河源到广州、深圳车程在一个半小时以内,到广州新机场、深圳宝安机场不用两小时,到香港机场不用三个小时,区位优势尤为突出,成为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同时也是海内外客商投资的热土。3、河源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4、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全年无霜期355~360天,年均气温2l.7℃,1月均温11.9℃,7月均温28.1℃,年均降雨量1665毫米。主要天气灾害是台风。5、东江汛期(4—9月),平均年径流总量为151.3亿立方米。东江是珠江的主要支流之一,长523千米,流域面积占全珠江流域的百分之6.3。它发源於粤北、赣南,主流寻乌水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的大竹岭,属山区性河流。下游在石龙以下分东江北干流,在汇入增水和绥福水后,西流至增城,从虎门注入狮子洋入南海。东江南支流,在汇寒溪水后分许多汊流,经狮子洋入南海。东江流经的城市有河源、惠州、东莞。东江河源以南河段可通航,水质优良,是香港供水的主要供应来源。新丰江水库又称万绿湖,它是1958年筹建新丰江水电站时,在距广东省河源市仅6公里的新丰江下游的亚婆山峡谷修筑拦河大坝蓄水而形成的。新丰江水库是一个集灌溉、发电、防洪于一体的水利工程,水库总面积达370平方公里,库容量达139.8亿立方米,是广东省最大的人工湖。万绿湖,华南最大的生态旅游名胜,因四季皆绿,处处皆绿而得名。总面积160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70平方公里,蓄水量约139.1亿m3,里面有360多个绿岛,森林大部分都是亚热带原始次生常绿阔叶林,动植物种类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内有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和省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被授予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2002年8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6、河源有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河源被誉为“最贴近自然的城市”,拥有一流的空气、一流的水质、一流的森林,最适宜人类居住。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2.3%,蓄水量139亿立方米的华南地区最大的新丰江水库,水质长期保持国家地表水一类水标准;河源市是中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适宜发展对空气和水质要求较高的高科技项目,如生物制药以及食品饮料等行业。 7、河源的文化是以客家文化为重点的,客家山歌、打马灯、舞龙舞狮等都是传统的客家民间艺术,在节庆习俗、婚丧习俗中保留了浓厚的客家传统色彩。在建筑艺术方面,主要以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最具本地特色,和河源的客家菜、民间艺术、民间习俗一起,是传统客家文化的精髓。

有谁知道广东中山的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

中山人过年的习俗,与中原大部分地区的汉族习俗一样,实质上是指过春节。《左传·僖公五年》称:过年为“腊祭”。西晋杜预注:“腊岁终祭众神之名”。意思即一年农事完毕,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拜祭活动。过年,在古代乃是祝贺丰收的喜庆日子;同时也是拜祭的日子(这里拜祭的是菩萨而不是先祖)。如《谷梁传·桓公三年》中所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而甲骨文、金文中的年字,都是果实丰收、谷穗成熟的形象。但中国古代岁首的时间不尽相同,直到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至87年),落下闳、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才明确规定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史记》称:正月初一为“四始”,即:“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并把正月初一定为夏历新年。孙中山先生领导推翻清皇朝的辛亥革命后,宣布我国采用公元纪年,以公历元月一日为新年节日,以夏历(俗称农历或旧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由于历代沿袭之故,中国人习惯上称公历正月初一为元旦,而把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新年”,因而过春节亦称为过年了。

自古以来,过年均有祭祀、朝会、宴饮、占卜、迎神、贺年、玩赏等礼仪活动。而汉族人过年,其活动更为特别隆重。中山的古人也循之。从古到今,中山人“过年”的习俗,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扫屋:

扫屋,亦称为扫尘。这种风俗由来已久,大致与中原汉族地区的“扫房”习俗相似,是过年前夕必不可少的一种习俗。“年廿八(即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洗邋遢”为中山人过年前的一句口头禅。扫屋实质是以大扫除的形式来送旧迎新。但是过去中山人扫屋,是颇为讲究的。

扫屋开始时,先扫门口,再拿起长扫帚或是鸡毛扫、竹枝等工具在门楣上下划几划、扫几扫,然后就从外到里一直扫进去,即从大厅扫到厨房、从屋顶扫到地下。这里有那么一句俗话:“好的扫入,坏的扫出”。而扫屋的工夫,一般是由家中的男性做,与此同时,家中的女性就负责家里的洗刷工作,包括:洗擦门窗、抬椅杂物、大小碗碟、茶杯、茶壶、饭煲炒镬、灶头等等,无一例外,另外,家中的所有床上用品、大人、小孩的衣物等等,都要大洗特洗至干净为止。这种大扫除的习俗,与其他风俗习惯一样,不竟还是掺杂了封建迷信的东西,因而,传统上的年前大扫除开始前,必须要“择日”才能进行。虽然,过去从农历十一月下旬就有人扫屋了,但均要找本黄历、通书来“择日”,不管是富、是贫的家庭,年前扫屋之日不能是“赤口”、“破日”,或是“大事不宜”等日子,尤其是要避开“火星”之日,当然最好是“黄道吉日”了。另外,过去中山人普遍有拜祭菩萨的习俗(一般在农历的初一和十五,中山人多有烧香拜佛的),因而清晨大扫除一开始,首先就是“洗菩萨”,洗菩萨所用的水,虽不是“圣水”但也不能用一般的干净清水。洗菩萨的水要放进几片“碌柚”(柚子)叶,这样做据说是可以“辟邪”,还表示家里的主人“神心”,这种工作,一般是由家中的女性来做。

2、办年货置新衣:

正所谓“年关紧过债”,中山人在过年前的一头半个月里,就开始忙于办年货了,旧社会中山的农村商店较少,货源也不是很充足,因而挨年近晚时,农村的群众便纷纷到石岐城区及各镇区府所在地的农贸集市去购置年货,诸如:买红线、纸宝哪,裁新衣服哪,执斋料、买糖果、饼食哪,卖腊味哪,以及柴米油盐酱醋茶,干鲜果品糖冬瓜、糖莲子、红瓜子及各种各样的水果等等,应有尽有一大箩。尤其是家中的米缸更要趸足“落脚粮”,所谓“常满”,就是从这里引伸而来的。人们在春节前碰面第一句便是“办齐年货未?”这是中山人过去在春节前,最普通的一句口头禅了。直到今天,每逢过年前的“圩日”(农贸市场)或各大商场,都可见人山人海的景象,可想为着过年,中山城乡的人们是多么紧张,多么重要啊。同时,这种置办年货的习俗,也相应带旺了城乡的商店。在中山,尤其是妇女对置办年货更为着紧。

3、炊年糕炸煎堆:

中山各地过年时,有句俗语:“年晚煎堆,人有我有。”而“炊年糕”这种习俗是中山人过年较有特色的风俗。外地人初到中山,乍一看见那些“生毛发普”(糕面上长出五颜六色长毛、发酶的糯米糕)的年糕,都笑中山人“戆车”(傻瓜的意思)。但尽管人家笑话,中山人过年炊糕的习俗,却历代相沿至今不改,且成为中山人过年的一件大事。同样,炊糕也要“择日”,都要选在过年前吉日的凌晨,各家各户的主妇们便起床净手装香拜神,然后开始工作,用糯米椿成粉,混合黄(红)糖浆,搓成整团的糊状,加上咸猪肉、咸蛋黄等佐料放在用蕉叶、竹叶等垫底的竹蒸笼里,用慢火炊十多个钟头而成。年糕蒸好后,要说上几句吉祥大利的好话,恭恭敬敬地供放在厅堂上,然后还放上红枣,榄仁及一封“利是”、挂上两个红桔等物,直至过了年(即过了年初一以后)才开糕。取其意为:“年糕年糕步步高”、“快高长大”等寓意。

这里有一习惯,就是在炊年糕期间,家中的小孩不能讲错说话或讲不吉利的话,只能讲好话,要不然就会炊成半生不熟的“生米糕”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封建习俗影响,中山人认为:炊年糕炊得好与坏,是对将来一年的运景好坏的象征,所以小孩的说话也很重要,俗语讲:“童音无戏言”,恐怕也是一个论据吧。

除了炊年糕,中山人还有“埋年煎堆,人有我有”之俗语。“年糕”以“高”的谐音意为“年糕年糕年年高”。而“煎堆”(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的粉团,用花生油炸成的一种食品)却以其圆与涨满之形,意为人事两团圆之意。另外,由于煎堆炸好后是金**的,有如金元宝一样,因此中山人俗语讲:“煎堆辘辘,金银满屋”。可见过年前炸煎堆这一习俗,中山人过去是较为重视的。加上炸煎堆所费无几,又能取其好意,因而中山人过年多有炊糕炸煎堆之习俗。另外,还有炸“油角仔”、炸“蛋散”等习俗。民国后,中原地区的包饺子、炸馄饨等饮食习俗,也在中山流行。

4、挂挥春贴门神:

挂挥春俗称挂桃符,此乃汉族的传统习俗之一,由于中山人多是中原氏族南迁而聚居的,此传统习俗亦循之。据西汉·刘安《潍南子》记载:“桃符以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余的桃木做成,上书除祸降福的吉利话,岁首钉于大门两侧,以驱鬼避邪”(这里有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在此不提了)。这种挂桃符的风俗沿袭至五代(公元907-960年)的时候,开始有人将联语题写在桃符板上而称为春联,文字上记载的是《宋史·世家·西蜀》: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昶以其非工,自翕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恐怕这是中国最早之春联了,而挥春则是在过年之前即席挥写或印成对联的联句,特别是在乡村,多有请村中有文化、书法好的人帮忙写挥春,而商人习惯上是从集市上或文人雅士、书法家等手中购买、雅属,于春节前夕,多在年卅晚,贴在或挂在大门两侧,称为春联。春联多以吉利言语,祈望美好生活之词语组成,从对联中,人们可看到主人的工作职业。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除了挂挥春,还有贴门神之习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有这么一段记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据说,贴门神这种习俗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贴门神开始流行时,是为了驱邪镇鬼,这与过去挂桃符是并存的,因而岁时贴门神是贴钟馗打鬼的画和“神荼”、“郁垒”的字,直至现在,我们还可看到一些区镇,尤其是客家人居住的山区,还可以见到“神荼”、“郁垒”字样的门神。相传宋代开始,人们为祀三国时的关羽,并将关羽称为关帝,遂将其绘成年画作门神,贴于门上,也有一些巧手之人自己绘制或剪贴一些喜庆欢乐的年画张贴,这就将贴门神改称之为贴年画了,而这种习俗也与挂挥春并存流存至今。一般贴门神多在年卅晚的晚饭后,也有在年初一大清早张贴的,主人在贴门神之前要烧香、烧炮仗,并要在历代祖先的神主牌前说上几句吉利的话,再出门口恭恭敬敬贴上。古时的人喜采用“图像意念”,如福、禄、寿三字,多采用蝙蝠、方孔钱、桃子等图象的物品,来表示吉祥的意念,更有人将福字贴倒过来贴作门神,这种倒贴福字的习俗,是取其谐音“福到”或“到福”的意思。

5、守岁团年烧爆竹:

农历十二月三十晚,称之为除夕夜,也称为年卅晚。在除夕的下午,不管在外地的或是已成家立室搬出居住的男性(外嫁女一般随夫家)和出外打工的未婚女子,一般都举家提着年货贺礼等返祖家吃团圆饭。团圆饭做好后,一般是先敬祖先,就是讲先拜祖先,后全家团聚吃饭。中山人吃团圆饭时的菜式主要以猪、鸡、鸭等家禽,以及鱼丸、肉丸、发菜等菜肴为主,多为九道菜式,中山人习惯上称之为“九大簋”,取其意为“长长久久”、“合家团圆”、“新年发财”等吉祥意义。饭后,一家老少济济一堂,吃瓜果,闲谈家事或进行各种游戏。而小孩子们则走到屋前屋后空地燃放烟花炮仗或点燃灯笼互相追逐玩耍,直至深夜(有些还通宵达旦)。到了子时(即夜晚十二时)各家各户就大放烟花爆仗,以示送旧迎新。

这里,除了一家团圆的意思之外,还有送旧迎新,祝长辈长寿健康,新的一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意义。俗语讲“守冬爷长命(即冬至),守岁娘长命”。在《牟平县志》上有这么一段:“年终为除日,……子弟称觞,为长春寿,环侍香案,通夜不寐,谓之守岁”。

中山另一习俗,就是在除夕团圆饭后,由长辈向晚辈,尤其是给孙子、孙女这些小字辈们派利是。古时,使用方孔钱币,长辈就用红线穿编成串,挂在家中的小字辈脖子上或腰间,又或是放在孩子们的枕头下,据说这样可以辟邪驱鬼,因之亦称为压岁钱。解放后这种风俗因使用的钱币不同,以及破除封建迷信以后,这些压岁钱改用红纸或利是封包住,放于孩子袋中或交给孙儿手上,让孩子们买文具玩具或买零食、烟花炮仗等了。但总的来讲还是一种祈望祝福的意思,即希望小字辈们在新的一年里,“快高长大”、“健康成长”这样的一种吉祥意义。

6、初一拜年派利是:

《香山县志》载:“元日拜年,烧爆竹,禁洒扫”。按中国旧俗,农历正月初一,称之为年初一。这天早晨天还未全亮(确切地说,在年卅晚子时),城乡各地就相继点燃炮仗,狮鼓也响个不停,从而使各家各户的大门口都铺满红色的炮仗纸,加上各家门口挂起的春联门神(年画)更是满目皆是红光辉影。真可谓是开门红了,同样是取其吉祥大利之意。

早茶后,城里乡村,各行各业的人群就扶老携幼涌出家门,穿红着绿,梳靓头发,手提礼品走街穿巷,到长辈或亲朋戚友家去拜年了。这种习俗源于何时,无从查考。据《宛平县志》记载:“正月元旦,五鼓时,百官入朝行庆贺礼,民间亦盛服焚香,礼天地,祀祖考,拜尊长,及姻友投刺互答,曰拜年”。恐怕中山拜年之俗也源出于此吧。相传中山在明清年代起,初一拜年有这样的习俗:初一早起先拜天地及历代祖宗,次拜家中的尊长,而后是家中各人,由大至细,对尊长要行大礼,致贺词,对小孩要封利是(一般是已婚向未婚的青年和小孩派利是),同辈人之间,只需拱手互贺就行了。家中各人拜年后,男仕们便出门到族中长辈或亲朋戚友家中去拜年了。拜年期间,如见到亲朋好友的小孩,包括尚未结婚的少男少女,多有互派利是的习惯。在街上碰见熟人均要讲上几句:“恭喜发财”、“新年好”、“龙马精神”、“添丁发财”等等祝贺话语。

在饮食方面,年初一这天,一般市民都吃斋菜素食为主。究其原因是年卅晚的团圆饭佳肴太多,容易“撑住”消化不良或是吃得太肥腻等缘故,因而年初一多有吃斋的习惯,据一些长辈和宗教界的信众称:大年初一吃斋是源自佛家的斋戒习俗。另外在年初一这天不允许扫地;不准用刀剪利器,更要小心打烂碗碟茶杯,如无意中碰跌,则要讲上几句:“落地开花,富贵荣华”、“大吉利是”等吉祥话,然后迅速收拾碎片,如有客人在座,均要讲句“对唔住”、“花开富贵”等吉祥如意的说话,以求心安理得。

在中山沙田区一带,尤其是中山民歌发源地的坦洲地区,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习俗“初一龙舟周街唱。”如当地俗话说:“初一狮鼓响,龙舟叮当敲,穿街基围过,百子又千孙……”。过去在年初一清早,在坦洲地区,你会看到当地的一些人手里拿一根竹子或木棍撑着一条用红木或杂木精工雕成的,约一尺半长十来公分粗的龙头或整条木龙,脖子上挂着一面龙舟鼓,鼓上连接着锣钹;另一只手举着一幅写有“恭喜发财”、“龙舟送子”、“百子千孙”等字样条幅对联的民间艺人,边舞手中的木龙,边走边唱龙舟,凡到了新婚的门户或有钱人的家宅前,便上前叩门,尤其高声地唱着民歌,龙舟鼓点也敲得特别热闹一些。一般来讲,年初一唱龙舟,在过去来讲,主要内容是唱百子千孙、早生贵子的主题,为新婚人家祈福,寓意“送子”。这种风俗与畲族的“盘龙歌”有接近之处,历史上,汉族的习俗多以“麒麟送子”为主,而畲族的“盘龙歌”亦是送子的意思为主,坦洲唱龙舟,一般是以道情或叹情为主旋较多,但年初一唱龙舟却是以欢乐的旋律为主,因而在过去,坦洲人年初一大多数都欢迎唱龙舟,演唱者所唱的内容,多是迎合群众的口味,主要唱“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百子千孙满堂红”等内容,屋主在听完龙舟后,则封利是给演唱者。这种习俗至今在坦洲群胜一带尚流行,只不过内容有所改变罢了。

7、年初二祭财神:

年初二俗称开年。在四川、浙江、福建等地亦称为“送年”、“开年驾”等。古时候在开年这天,一早就由家中的男仕以及儿子或孙子用扫把从门口庭院开始向屋门扫去,再从门口向屋内扫地,清扫完毕,就烧炮仗,点香拜祭天地和神台上的历代祖先,祈求神灵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子千孙等等。主要的是祭拜财神(传说中主管财帛的神),祈求来年财源广进,过去多为商店和食肆在年初二开市前拜祭,习惯上称为“开牙”,多做九种菜肴,俗称为“九大簋”,以示“开门大吉”、“财源茂盛”之意。

这一天与年初一恰恰相反,年初一不能扫地及用刀剪利器,而年初二一早各家各户都大动干戈,劏鸡杀鸭,打扫卫生。在拜祭完毕后,家中各人互相道贺后,已婚男仕便携妻带子前往外家给外父外母(岳父岳母)拜年,直至晚饭后才返家。而未婚者则趁此佳节前往恋人家去或好友家去拜年道贺。各醒狮、舞龙队伍则鸣锣敲鼓穿街过巷去采青表演,发新年财了。

8、初三赤口泼水洒米祷神:

汉族的旧俗里,大年初三俗称“豕日”(古代家畜的一种,体肥尾短、鼻长、耳似蒲扇,俗称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中有:“……三日不杀猪……”。古人认为正月一岁之首,而岁首的头七日更为重要,禁忌也特别繁多。古时的人们平时肉食较为缺乏,对于汉族来讲猪更是主要的肉食。因而在农村养猪是很重视的,在中原一带年初三为“豕日”,而“豕”是猪的别称,所以在年初三之日,人们一早起床,首先要观看气候的阴晴来决定养猪业的兴与旺、灾与难。中山人把这一日称之为“赤口”,寓意初三这天人们会象猪一样哄叫不停。过去中山人迷信占卜术,有道士预言,正月初三容易与左邻右里争吵不吉利,容易犯“官非”,加之农户要养猪,更要敬天拜地祈求上苍庇佑,因而在初三一早,家中主妇则开门泼水洒米,口中念念有词祈祷祝愿,而后返入里屋,在大堂求神拜佛,以求不犯口角,更避官非,且不出门去拜年,久而久之,逐渐成为一种陋俗。解放后,这种所谓陋俗已逐渐改变,但尚有农村的长者遵循并指责后辈初三赤口不要去拜年。另外,中山个别的人家有称大年初三为“车公诞”的,因此多在大年初三日到车公庙去参拜,并去转动庙里的风车、占卜问卦。

9、初七人日炒粉拜神:

汉东方朔《占书》曾载:“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育,阴则灾”。而隋·薛道衡《人口思归》则有这么一段:“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从史书及前辈老人口中所述,古时的“人日”,同样是古代早期的一种占卜活动,沿袭至汉魏以后,逐渐发展成为祭祀和社火活动,中山古时候,人日时各家各户均先拜祭神灵,祈祷人、畜兴旺。而后用七种蔬菜或是七种水果,做成羹汤,称之为“七宝羹”、“七宝斋”,多数人家这天不煮饭,吃斋菜,而更多的是煲粥炒粉或炒面,饭后纷纷出外参加各种社火活动,直至晚间才返。

自一九八八年以来,中山一班文化人牵头倡起了以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弘扬“博爱”精神以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慈善敬老”、“扶危济困”等内容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并在每年的年初七举行,这就将过去年初七祭祀活动改变为慈善公益的大型社会活动,给人日这一传统民俗活动注进了博爱、慈善及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观念和生机,而成为中山的新民俗文化活动,现在每年的年初七中山人都举行大型的社会公益活动,称为慈善万人行,而“提起万人行、中山人脚板痕(痒)”,已成为中山人新的口头禅。

10、元宵十五闹花灯:

据历代《香山县志》称:邑人多信道。而历史上,元宵俗称上元、元夜、元夕等,相传源出于道教。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历史上有元宵张灯观赏的风俗,故又称“灯节”。《香山县志》则有:“元宵灯火装演故事游戏通衢,舞者击鼓以三为节,歌者击鼓以七为节,又结队彼此酬唱,曰唱灯歌又曰唱鹤歌”的记载。元夕张灯为谜语悬赏中衢曰“灯信”。古时中山人在十五这日,妇女多到庙宇拜神,尤其是在石岐(现城区)的妇女,多数涌去城西三元庙庆贺上元大帝诞。据史料载:自古以来我国有元宵节张灯观赏的风俗,在中山到正月十五夜各家各户则在门前张灯结彩,点燃蜡烛,小孩手提灯笼穿街过巷玩耍,各宗祠更是云集一群群文人雅仕,挂出灯谜,大摆“射虎”龙门阵。故而,元宵十五又称为“灯节”、“上元节”、“元夕节”等,是古代最隆重的节日之一,观灯之俗流传至今。

元宵这天,人们在饮食上多以全家一起吃年糕、汤圆之类食物,这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寄寓家人团聚圆好,生活幸福美满,而恋人们则手拖手去拍拖“晒月光”,因而又有人称元宵节为“中国情人节”。正月十五夜晚,各家门前张灯结彩,以吸引左邻右里;文人雅仕则在彩灯上写上谜语、诗词,让游人猜谜或对联,称为“射虎”。各大武馆则纷纷舞龙、舞狮大展武艺;大户人家还在祠堂门口空地表演地色(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跑旱船”民间艺术)、演戏等。清代期间,在中山的一些地区,如小榄等地,一些民间的社团在元宵那天晚上,还组织以民间故事、典故等为题材的花灯巡游活动,称为灯会,男女青年举灯结伴歌唱,俗称唱灯歌。因此,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闹花灯,这种民间社火活动,直至正月十六日晚才结束,称为散灯。

11、正月开灯与结灯:

《香山县志》记载:“正月灯节,是添丁者挂灯于祠,以酒脯祀其先。曰:开灯、亦曰挂灯。约俟清明则焚之曰结灯”。其实灯节是正月十五,即元宵节。但中山过去习惯上,凡生了男孩的(即添丁)人家,多数是在农历正月初二起的一个月内,择黄道吉日开灯。开灯那日,先到纸扎店定制花灯,一般是定造四个:一个挂在祖先灵前;一个挂在祠堂;一个挂在住宅门官神前;另一个则挂在社稷坛上。开灯那天,添丁的人家必备上一席丰盛的佳肴以祀神,或同时摆上几台酒席宴请宾客。而各族的祖祠内或祠前的禾堂中,也有本族人祭祖开灯派彩的习俗。既然有开灯,就有结灯。结灯一般在二月二日土地诞日举行,也有在旧历三月三清明节前结灯的。同样,结灯那天,也要备上几席丰盛的佳肴酬神拜祭祖先和宴请氏族乡亲的。

汕尾陆河的独特的客家文化

丰富的旅游资源

陆河是个纯粹的客家县,又地处潮汕方言区,长期演变出独特的客家风情。在民间艺术方面,既有故事、笑话、谚语、俗语、歇后语、传说、山歌等口头文学,又有腰鼓舞、秧歌舞、踩高跷、舞狮、耍龙、撑景、搬地景、木偶戏、杂技魔术、八音牌子等文化表演项目,还有国画、油画、木雕、泥塑、扎花灯、根书等民间文艺美术创作。客家饮食文化也独具特色,如擂茶、打米程、做糍粑、酿黄酒、酿豆腐、腌咸菜,还有扎头糕等二十几种糕点小吃品种,颇富盛名。

民风民俗具有浓厚的山区客家特色。山区节日活动较多,且与农事有关。如农历七月“立秋”插完田,农家人为庆早造丰收和完成晚造种植任务,以宰鸡鸭,做糍粑,谢神明,答谢亲友互助;有的地方“冬至”搭秆棚,做糍粑,为耕牛储过冬饲料,感谢老牛的辛勤贡献。在庆新春闹元宵活动中,有组织醒狮队、曲艺班,过乡入村贺岁拜年,增强村民团结与友谊的;有山区青年男女荡秋千、坐翻天车,男青年比赛“走神”,表现山区彪悍与顽强的;有乡村农妇精心制作一米多高的“米程岗”、“景”供奉神明,以展示自己聪明与灵巧的;有表现山区人智慧的河田、螺溪、河口、黄塘的“高景”和新田的“地景”;还有南万镇的“唱象歌”、“跳象舞”。其中较有特色的就是每年正月二十河田出“景”。“景”者美丽奇特的景观也,又名“高台飘色”,历史悠久。

陆河地灵人杰,历来人才辈出。明代曾出现叶梦熊、叶高标等朝廷一品官员。建国后,涌现出一批政界、军界、文化界、企业界杰出人才。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谢非,现任某大军区中将、副司令员诞生在这里,著名书画大师赖少其也在这里成长,马来西亚甲板大王彭云鹏先生祖籍也在陆河,全县旅居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达30多万人。

陆河自然景观奇特,群山起伏,层峦叠嶂。其中南告峡谷风景区,不仅有上鹰嘴、下鹰嘴,如两只苍鹰昂天长啸,而且下面有石榴花石、狮子石、蝙蝠石、麒麟吐火等奇特巨石,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三门寨”瀑布,一横排三瀑布,高达四、五米,十分壮观。峡谷河床中有一石洞,名为“巨石含珠”,洞中有一圆珠如排球样大,水冲石转,永不停息,但看得见而取不出,是一绝奇观。

螺溪镇书村河的“旱崆”,是一个奇特景观。水从上游浩浩奔来,到了“旱崆”突然消失,而水从怪石嶙峋的“旱崆”底下流过,隔几百米后才见踪迹,趣者以石击之,声响如鼓。

特殊的地质地貌使陆河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全县共八个乡镇,五个都有温泉。较大的要数上护下陇温泉和河田汤子里温泉。上护温泉属碳酸钠钙型,温度44℃至56℃;河田温泉为硫磺质的,温度较高。两处水质都较好,常浴可治疗慢性关节炎、心肌炎及各种皮肤病。

记载陆河客居悠久历史的有民居九厅十八井、围笼屋、商贤家庙、五星宗祠、“三世一品”祠,清代雍正年间的时雍楼、参城的古城堡;印证客家人寻求精神寄托的有尖山寺、聚云寺、广德寺、回龙寺、石船庵、南慈庵等佛教名刹。

陆河革命历史遗迹不少。新田圩天主堂是1925年3月和10月周恩来两次率革命军东征时住过的旧址,又是大革命时期1927年5月召开海陆丰、汕头、惠州地委及各县党组织、农会联席会议,决定成立“惠、潮、梅”农工救党军总指挥部的地方。有1929年激石溪“红军医院”旧址;有1927年10月“八一”南昌起义一部(即红二师)驻地激石溪“三江口”旧址;有1930年成立的海陆紫县委、县苏维埃所在地——激石溪高岗子旧址。

1949年2月河田解放,3月边纵司令部、东一支司令部、江南地委、陆丰县委先后进驻,河田成为东江革命根据地解放广州的指挥中心。

陆河县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客家县。据了解,新田镇横陇管区有部分居民既讲客家话又通晓“福佬”话。陆河先民原居黄河流域,历史上由于灾荒,而分批南迁,先后抵达古龙川、福建汀洲以至江西。他们的生活风俗习惯大多保留着中原人的色彩,但多少也受闽粤福佬人习俗之影响。而传统节日怆们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现将陆河节日风俗分述一二。

过年是客家人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陆河人过年习俗归纳起来,大致有节前准备、三十下午祭祖、除夕吃团年饭、守岁、烧鞭炮(开门炮)、初一吃斋、初二开年、初三关送穷鬼、初四回娘家、初七过人日(吃七样菜茶)、十五过月半(闹元宵)。

农历十二月廿五日谓之“入年价”,三下午,各家用最肥大的阉鸡、猪肉、蛋品、米 米反 酒类到本宗公厅或祠堂集体祭祖。这是客家人受传统的儒家人伦公厅或祠堂集体祭祖 。这是客家人受传统的儒家人伦思想影响,保留着极其郑重的敬祖礼节。从古及今,谁也不敢怠慢,一代一代地传上来。祭祖归来,合家围坐一桌吃团年饭、围炉守岁,共叙天伦之乐。正月初一早,每个家庭都要郑重其事地选好开门时辰。最早在春岁除夕十一时三十分,最慢者在卯时上四刻,打开大门后点燃串炮,这正是炮竹一声除旧岁之意,也预示新的一年开始。说到“烧串炮”,则追溯到“烧青竹驱邪祟”的传说。有史载:李畋居山中,邻人仲叟为山臊而祟,畋令旦夕于庭中用青竹投火中,竹在烈火中受热爆破,发出“噼!噼!啪!啪!”之响声,鬼祟乃惊遁,至晚果安然无事。后人高误以为爆竹可以驱邪祟,遗俗相传至今日。

初一吃斋之俗与宗教有密切关系。客家地区以肖民间信佛道首甚多,但多不出家。即使不是信徒,也受到佛道一些影响,延而习之,即形成了一种地方风俗习惯。初一早起,家中主事者则虔诚地嗽口洗面,郑重其事地向神明、祖先顶礼膜拜,拜毕全家共吃第一餐斋。至初二日民间谓之“开年”,此时重新杀鸡鸭,是日天未亮就食“开年饭”。

“初三穷鬼日”。正月初三,这天即把家中、门外堆积的爆竹纸屑或其它垃圾污物全部清扫,俗称“送穷鬼”。是日既不外出做客,也不欢迎家人到来。此俗,如今已不盛行。

“初四回娘家”。经过自农历十二月到正月初三一连一个余月的紧张活动,家庭主妇,至初四日方稍为有闲暇,带着礼品回娘家(转外家),住上几日,最慢于初六日又要回到家中。因古有遗俗,称之“七不出、八不回”。其意初六不回,则要待到初九日,如初九不回,须待到十一日了。因当地称初十日为“小天穿”,不利于外出。

正月初七过人日,吃七样菜茶。“正月初七是人日”,顾名思义,人日即人的生日。据传天地初开,万物滋生。一日生鸡、二日生狗、三日生猪、四日生羊、五日生牛、六日生马、七日生人、八日生谷,所以初七日是人日,这是万物出生中最灵的一天。陆河人在这一天上午要煮“七样菜茶”为主吃。“七样菜”即蒜子、芥兰菜、荷兰豆、脉子菜、生艾、茴香菜、薄荷等。家庭较富者则外加以虾仁、鱿鱼、香菇加油炒熟,然后用上好幼茶(绿茶)、芝麻、花生放入陶制瓦钵内,擂茶。七样茶泡入茶中或加入米饭,或入炒米花,由各人所好。这种茶既香醇可口,也清热散寒,驱邪扶正,沁人心脾,为客家人世代相传的,中国独一无二的民间美食。

客家擂茶,源远流长,待另一章再作专题介绍。

正月十三迎神、做丁酒。

正月十三日农村习惯叫做“开灯日”。有何出处待考中。这一天是迎神和做丁酒。

迎神,,即把山间庙中的“王爷”、“帝爷”等用轿子抬回村里来,安放在已预先搭好的帐篷屋里,这种屋叫“灯棚”。灯棚门口贴着大红对联,内容大多是赞美吉利之词。

迎神当天,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聚集在灯棚前准备迎神,每家主事者都带香火,提着灯笼,按排列顺序整好队伍。带头者为迎神主事,他提着“箩格”和大灯接着是打顿子铳的人(外地称三靶连铳),接着是十几面以至几十面旌旗,抬神轿、打锣鼓的,最后是参加迎神的群众。三声顿铳,队伍便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一路上炮声隆隆,锣鼓喧天,旌旗招展,火火闪闪热闹非凡。把神迎至灯棚前几十张八仙桌上摆满祭品,非常丰盛,拜毕,迎神即告结束。午间,灯棚前的戏台上或演木偶或演汉剧,四乡八里村民云集此处兴致勃勃观看演出。

下午,按惯例,去岁娶老婆生有男孩者,须在灯棚做丁酒,即为添丁进喜,此俗现在只有个别乡镇的村寨流行。

正月十五闹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变叫元宵节,俗称“正月半”。这一天,陆河农村、城镇居民的食物以“菜包米饭”为主。一大清早,家庭妇女则要动手准备做米的菜料。一般人家均以鲜大蒜茎捣碎、豆腐丁拌匀调味为馅,米反坯则采用白米粉下锅调适当水,加火烹熟,谓之“烹坯”。最后家庭主妇邀请邻里婶婶们包将起来。做好的生米反,再下锅蒸熟。清爽可口香气袭人的“菜包米反”出笼了。此米反多食不腻,越食越想食。当地流传这么一句“唔怕媳妇做一昼,不用家倌嘴一扭”。陆河这一地道风味小食远近闻名,来陆河者都想亲口尝一尝。更有久居海外的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到故乡,必要饱吃几顿。

正月十五日,按过去习俗,农家必做三件事:一是到竹林里砍一根浓绿出尾的竹尾,插在鸡栖上;二到麦地里挑四穗最大的麦穗,插在大门上方两侧。所做一切,是农民们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意。

入夜,男女老幼,乘着月色到早已搭置的灯棚观看花灯、闹元宵。通常,花灯会形式多样,五彩缤纷。其集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民族性于一体,深受群众欢迎。诸如嫦娥奔月、双龙戏珠、八仙过海、西游记、谜灯、走马灯等等。真谓是灯棚处处乐声悠悠,人声鼎沸通宵达旦,火树银花不夜天。

在陆河县,不管是县城还是乡镇山村的酒楼大排档,人们都可以尝到产自深山小溪的风味美食--坑螺。

坑螺,当地人们又称石螺,是陆河山区的著名特产。它的外壳坚硬,色泽暗黑,体形略长,腹便发达。生活在阳光充足而水又洁净的山间小溪之中,昼伏夜出,平时大多吸附在水中的石块或卵石之上,具有两栖本领,以石头的微生物、小型藻类以及苔藓类水生植物为主食。

坑螺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风味美食。它的肉质十分爽脆,味道极为鲜美,含丰富的蛋白质及糖苷等营养成分,并且既无泥味又无苦味,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山区特产,因而成了餐桌上的美味。

食用石螺以手指般大小为佳,食用坑螺的方法多种。最上乘的食法,以鲜炒为宜,通常用清水浸养坑螺一天左右,使其排出污垢,然后钳掉螺尾,将螺体洗净,配以姜、蒜、辣椒等一同放入油锅中用猛火爆炒,再加上些少白酒、薄荷略焖一下,即可食用。用坑螺煲汤还可以配以排骨和少量酸咸菜,期味道则鲜美清爽利口,还可将坑螺蒸熟后挑出螺肉,配以佐料,用以煲汤,用以醮食。如把净体坑螺配以溪黄草用慢火煲汤,则又另有一番风味,不但可以品尝到风味独特的靓汤,而且具有清肝明目,除湿祛热之功效。

在我国博大精湛的坛坛茶艺中,“客家擂茶”可说是一枝独秀的奇葩。它以古朴见奇趣,以保健见奇效。千百年来,流传民间,名闻中外。如果到客家作客,热情的主人招待你的,首先便是客家擂茶。当主人笑吟吟地奉上一杯(碗)香气的擂茶后,再慢慢同你聊天,让你慢慢品偿擂茶的滋味。擂茶入口,甘醇味美,清香爽口,再喝几口,渗入心脾,十分畅快,主人见你喝得舒畅,便一勺勺替你加添,殷殷情意,你会感到心满意足,不亦乐乎。

擂茶制作很独特,但客家人都有熟练的擂茶功夫,犹其是客家妇女,人人都是擂茶的能手。每个客属家庭,都有一套擂茶工具--擂砵和擂棍。擂砵多是陶制的,口径约1.5尺,内壁刻有精致的细纹,外形美观,擂棍长约2尺,用上等砵子树或油茶树干做成。擂茶的时候,首先将上好的茶叶如老幼茶、莲子心茶等配上炒过的芝麻、花生等配料放入擂砵,手握擂棍,有节奏地旋转擂动。擂呀擂,直至将砵内茶料擂成粉末,然后加进少许(适量)食盐,冲入开水,便成一杯(碗)香可口的擂茶了。一杯(碗)擂茶奉上你面前,你会感到一股扑鼻清香,初饮一口,你会感到口舌生津,齿内留香,再饮一口,神清气爽,五内俱畅,慢慢品偿,其乐无穷。擂茶有多种配制方法和用途,不同的配料,有不同的用途。例如,在擂茶料中,加上少许胡椒粒(或胡椒粉),便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对胃寒体弱,畏寒夜尿频密的老人,饮上几次后便能醒胃御寒,精神焕发,长饮可益寿延年。擂茶当中,还有炒米子茶、炒饭茶等,制法简便,只要把青菜、暇米、花生炒熟,同茶叶擂末,加少食盐,冲泡成茶,投饭进食,不但香甜美味,还可解渴充饥。

随着时代的进步,客家擂茶的配料也越来越进步。现代擂茶除了选择上好的茶叶、花生、芝麻等主要原料外,还可随不同季节和需要,加进不同的配料。例如春夏季节,天气湿热,擂茶常配上一些鲜艾叶、薄荷叶、布惊叶、苦茶等清热去湿解暑之品;秋天天气干燥,擂茶料中配上白菊花,金银花等润燥之品;冬天天气寒冷,擂茶料中加入玉桂或桂皮,肉桂子,胡椒等暖胃御寒之品。也可因各人身体情况,配上适合的茶料,制成多种擂茶,使人饮了擂茶,提神醒脑,预防疾病。

客家擂茶可以防病,并非虚言,相传三国年代,刘备带兵南下至湘中,当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不少将士染上瘟疫,威胁将士生命,刘备心急如热窝中的蚂蚁,四处求医问药。百医不得其解,当时有位客家婆婆,见此情势,受恻隐之心的驱使,向刘备献出其祖传擂茶秘方,众客家乡亲献出擂砵、擂棍,为将士泡制客家擂茶,分派众将士饮用,不几天,患病将士痊愈,无病将士,个个健康,客家擂茶成了刘备军中的灵丹妙药,流传至今。

如今,请客人喝擂茶,已经成为客家人最普遍,最隆重的待客礼节,婚嫁寿宴、新居入伙、朋友来访、添小孩,儿女高考中榜、请谢师宴等都以擂茶招待宾客,大碗敬,小碗添。甚至冤家和解,也以擂茶款待,握手言欢,和好如初。擂茶成为客家人社交活动的重要饮料。正如民歌所说:“道旁羊屋两三家,见客擂茶旋点茶,渐近中原语音好,不是淮水是天涯。”

今年寒假广东省天气不是很好,但是大家有没什么自驾游的好路线推荐?

不要温泉啊 这种天气温泉好舒服的呢

这里有一些广东省内的自驾游推荐发给你看看哈

潮汕:宁静海岛成为偷闲加油站

▲出发理由:曾经到汕头南澳岛游览几日,虽然遭遇台风,但不同寻常的景致和渔村渔民的生活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距离汕头不远的潮州地界,风景秀美的凤凰山上的天池非常特别,由此眺望海拔1497米的粤东最高峰,云雾缭绕,也很壮观。凤凰山被认为是畲族的发源地,畲族山村——李工坑村深藏在群山中。

▲靓景推荐:

石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可谓汕头八景之首,处韩江、榕江、练江三江汇流出海口,是一个海湾环抱的天然滨海风景名胜区。区内陆域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43座峰峦蜿蜒连绵,楼台亭榭相映,从北市区海滨眺望,恰似一盆山水盆景。

汕头中信高尔夫海滨度假村(国家AAAA级旅游区):位于汕头南区的龙虎滩,配套有四星级度假酒店,国际标准18洞的高尔夫球场依山而建。

南澳岛生态旅游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有许多出名的景点,如青澳湾,位于南澳岛东部,海湾似新月,海面如平湖。金黄柔软的沙滩绵延2400多米,坡度平缓,沙质洁净,延伸至水下百米以外,是广东省两个A级沐浴海滩之一。总兵府(又称总镇府),为明、清近170任总兵、副总兵驻地,统辖粤东、闽南、台澎海防事务。现原址已复建为具有明代特色总兵府。府前有一棵榕树,为“郑成功招兵树”,1646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在该树下张榜招兵收复台湾。府内有郑成功塑像、明清碑刻、鸦片战争时古炮等。

南澳风力发电场游览区:位于东半岛果老山脉。是大海岛风电场,蔚为壮观的风车阵耸立在南澳岛草木葱郁的山巅,上接万仞云空,下连千里沧海。另外,南澳还有千古藏金之谜“金银岛”、雄镇关、长山炮台等景点。

▲线路推荐:A线:南澳宋井→青澳湾旅游度假区→金银岛→海上渔村→总兵府招兵树→风力发电游览区;B线:石风景区→中信高尔夫海滨度假村→潮阳莲花峰旅游景区→钱澳炮台→加坑烽火台。

除了上述线路之外,还可以串游潮州,到潮州游览韩文公祠、湘子桥、开元寺,在此推介凤凰山天池,附近的畲族村庄——李工坑村也可以一往,那里的凤凰茶远近闻名,相隔不远的凤凰镇有“中国乌龙茶之乡”美称。

▲行车路线:从广州、深圳经324国道(广汕公路)或深汕高速公路可直接进入汕头市石风景名胜区。此外,南澳距汕头市11.8海里,距深汕、汕厦高速公路16公里。环岛公路68公里,岛上有多处停车场,每天海渡往返澄海莱芜,汽车也可以过渡,轮渡时间约需40分钟。

▲旅游秘笈:1.汕头饮食风味独特、式样繁多,有鱼丸、鱼饺、鱼面、牛肉丸、蚝烙(以鲜蚝粒加鸭蛋、薯粉为原料,在平底锅中翻煎而成,吃时佐以汕头鱼露、辣椒酱,酥香味美)、鲜蚶、鱼什锦汤、棕球、糯米猪肠等。2.汕头特产丰富,有抽纱、林檎(番荔枝)、橄榄菜、牛肉丸、猪头棕、老妈宫粽球、沙茶酱等。

河源:亲吻绿色恬美的万绿湖水

▲出发理由:有人说,河源是能让浮躁的心灵平静下来的地方。这里既可以看到秀美的乡间山水,感受到纯朴的客家风情,又能体验温泉之旅的全新感觉,了解恐龙故乡如何实至名归,实在是乐也融融。

▲靓景推荐

万绿湖:在地球的整条北回归线带,几乎全是沙漠或干旱草原,唯有三处得天独厚的地方才拥有一片绿色,而万绿湖就是其中的一处。水,是万绿湖的魅力所在。万绿湖的水域壮美,湖面总面积达370平方公里。她的水质纯美,湖水来自青翠的山林,清澈、纯净,无污染,可直接饮用;她的水性恬美,一年四季水温几乎恒定;她的水色秀美,湖水颜色碧绿,由近及远地由墨绿向浅绿转淡,湖水还会随着太阳照射角度和光线的不同而在一天里产生几种不同颜色。

野趣沟:在野趣沟,最大的乐趣就是可以随时遇到意想不到的惊喜。野趣沟面临碧波万顷的万绿湖,三面山势层峦叠嶂,古藤巨树遮天蔽日,飞瀑流泉百重千层;以树奇、石怪、沟幽、水秀之独特的原始山水展现自然风光。

苏家围:地处东江与久社河交汇处,三面绿水依依,十里翠竹绵绵。既有“小桥、流水、老屋、古树”的山村气息,又有“江风、竹影、渔歌”的水乡韵味。在这个被称为“南国画里的客家乡村”的小小村落里,保留了18座原始风貌的客家府第式民居,留下了苏氏宗族近800年的遗迹,也浓缩了客家千年的文化。

苏家围保存着18座府第式的明清客家民居,例如围龙屋就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

▲行车路线:北环高速→广深高速→北二环高速→广惠高速→惠河高速。自驾车约2小时。

▲旅游秘笈:1.河源距广州198公里,全程通高速,自驾车只需2个小时左右。万绿湖码头有到各景点的游船,船票约100元,湖区最美的景点是镜花缘。2.建议住河源市内的酒店,河源市有二星级以上的宾馆酒店20多家,大部分可讲价。推荐金碧花园,是别墅式样的酒店,四星级的标准,标价298元。3.早餐一定要去吃猪脚粉,苏家围的乡土风味农家饭菜也不可错过,还有万绿湖的鱼,鲜美异常,“鲩鱼煲”和水月湾的煎炒小鱼都让人一吃难忘。4.强烈推介的客家娘酒、五指毛桃和栗子。可以购买的土特产还有东江米粉、酸萝卜、顺天红薯干、竹木工艺品、紫金辣椒酱、连平香菇等。

耐澹?挥谀习牡憾?浚?M逅菩略拢?C嫒缙胶?=鸹迫崛淼纳程裁嘌?400多米,坡度平缓,沙质洁净,延伸至水下百米以外,是广东省两个A级沐浴海滩之一。总兵府(又称总镇府),为明、清近170任总兵、副总兵驻地,统辖粤东、闽南、台澎海防事务。现原址已复建为具有明代特色总兵府。府前有一棵榕树,为“郑成功招兵树”,1646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在该树下张榜招兵收复台湾。府内有郑成功塑像、明清碑刻、鸦片战争时古炮等。

南澳风力发电场游览区:位于东半岛果老山脉。是大海岛风电场,蔚为壮观的风车阵耸立在南澳岛草木葱郁的山巅,上接万仞云空,下连千里沧海。另外,南澳还有千古藏金之谜“金银岛”、雄镇关、长山炮台等景点。

▲线路推荐:A线:南澳宋井→青澳湾旅游度假区→金银岛→海上渔村→总兵府招兵树→风力发电游览区;B线:石风景区→中信高尔夫海滨度假村→潮阳莲花峰旅游景区→钱澳炮台→加坑烽火台。

除了上述线路之外,还可以串游潮州,到潮州游览韩文公祠、湘子桥、开元寺,在此推介凤凰山天池,附近的畲族村庄——李工坑村也可以一往,那里的凤凰茶远近闻名,相隔不远的凤凰镇有“中国乌龙茶之乡”美称。

▲行车路线:从广州、深圳经324国道(广汕公路)或深汕高速公路可直接进入汕头市石风景名胜区。此外,南澳距汕头市11.8海里,距深汕、汕厦高速公路16公里。环岛公路68公里,岛上有多处停车场,每天海渡往返澄海莱芜,汽车也可以过渡,轮渡时间约需40分钟。

▲旅游秘笈:1.汕头饮食风味独特、式样繁多,有鱼丸、鱼饺、鱼面、牛肉丸、蚝烙(以鲜蚝粒加鸭蛋、薯粉为原料,在平底锅中翻煎而成,吃时佐以汕头鱼露、辣椒酱,酥香味美)、鲜蚶、鱼什锦汤、棕球、糯米猪肠等。2.汕头特产丰富,有抽纱、林檎(番荔枝)、橄榄菜、牛肉丸、猪头棕、老妈宫粽球、沙茶酱等。

河源:亲吻绿色恬美的万绿湖水

▲出发理由:有人说,河源是能让浮躁的心灵平静下来的地方。这里既可以看到秀美的乡间山水,感受到纯朴的客家风情,又能体验温泉之旅的全新感觉,了解恐龙故乡如何实至名归,实在是乐也融融。

▲靓景推荐

万绿湖:在地球的整条北回归线带,几乎全是沙漠或干旱草原,唯有三处得天独厚的地方才拥有一片绿色,而万绿湖就是其中的一处。水,是万绿湖的魅力所在。万绿湖的水域壮美,湖面总面积达370平方公里。她的水质纯美,湖水来自青翠的山林,清澈、纯净,无污染,可直接饮用;她的水性恬美,一年四季水温几乎恒定;她的水色秀美,湖水颜色碧绿,由近及远地由墨绿向浅绿转淡,湖水还会随着太阳照射角度和光线的不同而在一天里产生几种不同颜色。

野趣沟:在野趣沟,最大的乐趣就是可以随时遇到意想不到的惊喜。野趣沟面临碧波万顷的万绿湖,三面山势层峦叠嶂,古藤巨树遮天蔽日,飞瀑流泉百重千层;以树奇、石怪、沟幽、水秀之独特的原始山水展现自然风光。

苏家围:地处东江与久社河交汇处,三面绿水依依,十里翠竹绵绵。既有“小桥、流水、老屋、古树”的山村气息,又有“江风、竹影、渔歌”的水乡韵味。在这个被称为“南国画里的客家乡村”的小小村落里,保留了18座原始风貌的客家府第式民居,留下了苏氏宗族近800年的遗迹,也浓缩了客家千年的文化。

苏家围保存着18座府第式的明清客家民居,例如围龙屋就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

▲行车路线:北环高速→广深高速→北二环高速→广惠高速→惠河高速。自驾车约2小时。

▲旅游秘笈:1.河源距广州198公里,全程通高速,自驾车只需2个小时左右。万绿湖码头有到各景点的游船,船票约100元,湖区最美的景点是镜花缘。2.建议住河源市内的酒店,河源市有二星级以上的宾馆酒店20多家,大部分可讲价。推荐金碧花园,是别墅式样的酒店,四星级的标准,标价298元。3.早餐一定要去吃猪脚粉,苏家围的乡土风味农家饭菜也不可错过,还有万绿湖的鱼,鲜美异常,“鲩鱼煲”和水月湾的煎炒小鱼都让人一吃难忘。4.强烈推介的客家娘酒、五指毛桃和栗子。可以购买的土特产还有东江米粉、酸萝卜、顺天红薯干、竹木工艺品、紫金辣椒酱、连平香菇等。

火笼的实用和文化意义

冬天取暖,梅雨季节拱干衣物。每到冬天三九天,连续霜冻,气温骤降时,山区客家老人常抱着火笼御寒。火笼的外形像缩小了的圆柱形花篮,通体用光滑的竹篾织成的身子,里面是陶土制的大钵,或者是个铁质的钵,用来盛木炭等取暖的东西。配上弯弯的拱桥状的柄,盖上圆铁丝编织的盖子。编外壳是篾匠师傅的细活儿,编好的火笼绝对称得上是一件上好的民间手工艺品。

火笼不仅可给人取暖,还可以当“烘干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衣服没办法晒干是小事,可小孩的尿布没得换洗是不行的,妈妈们会拿出所有的火笼来烤尿布,又烘干又杀菌,是妈妈的好帮手。火笼不断地被使用,怪不得每个火笼的表面都是油光发亮。火笼就这样最大限度地发热,成为农民朋友的至爱。 在闽地,火笼,在旧时是取暖器,现在是婚礼上的必备品。在永泰,女儿出嫁时,家人要准备一个火笼,里面放两包炭。由儿子送女儿出门,再拿回一包炭。意思是,女儿把自己家的火种带到了男方家里。现在火笼渐渐消失在闽地人民的视野,只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习俗、语言中。闽东俗语“疼你六月火笼”就是很好的证明

手艺好的篾匠师傅还能在外壳上编上一些诸如“年年有余”、“风调雨顺”、“白头偕老”、“恩恩爱爱”之类的吉祥话,以图个吉利,使原本普通的取暖工具增添了不少文化的内涵。“火笼”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有沈约的《咏竹火笼诗》为证,其中写道:“覆持鸳鸯被,百和吐氛氲。忽为纤手用,岁暮待罗裙。”火笼,古人又称之为“薰笼”、“穹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