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期我国南方的大范围降雪与哪些天气系统有关?

2.天气系统示意图怎么画?

3.气旋与反气旋有什么不同?

4.高二地理会考(求解析)

5.到底怎么看书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6.高中地理地球地图知识点

7.(12分)读“北半球近地面天气系统图(单位:hPa)”,回答下列问题。 (1)按气压状况看,①地为   

近期我国南方的大范围降雪与哪些天气系统有关?

地面的天气系统主要有_地面常见的天气系统

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我们今年处在一个拉尼娜的状态下,就是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要比常年偏低负0.5度以下,而这个现象对中国的气候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造成东亚地区经向环流异常,这样一个环流形势非常有利于我国北方冷空气的南下。它使得我们会有一个冷冬,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今年这个冷的冬季就出现了。

第二个原因,下雪或者下雨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就是1.来自于热带地区暖湿气流。2.有来自于高寒地区的冷空气。冬季降雪区域(夏季降雨区域同理)分布于锋面附近,也就是冷暖气团交界处。这个位置是不固定的,它由两种性质气团势力的强弱决定。冷气团势力弱,锋面及降水区域偏高纬,冷气团势力强,锋面及降水区域偏低纬。冬季影响我国的陆地冷高压是中心位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的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它的势力范围非常大,对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天气影响极大。今年隆冬前期影响我们国家的冷空气相对来说明显偏弱,次数也不多,即使有暖湿气流的配合没有冷空气也不太容易下雪。然而进入2008年以来,亚洲高压非常活跃,不断形成冷气团南下影响我国,造成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但是由于南方今年的暖气团也很活跃,大量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频频光顾南方地区,当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大冷气团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区,并与暖湿气团相遇后,这一冷、一暖两个正好结合在一起。受这两个气流共同影响,所以最近一段时间,特别是在长江流域雨雪天气比较多,而且长时间维持着低温天气。如果只有强大的冷气团,而没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如果只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没有冷气团光临,则根本没有什么灾害性天气。而两者齐备的时候,灾害就降临了。

天气系统示意图怎么画?

地理的天气系统锋面怎么画啊.北半球逆时针旋转是什么

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的 从北半球看是逆时针旋转 从南半球看是顺时针旋转

读四种不同的天气系统示意图,箭头代表空气流动方向,回答17--18题.代表台风天气的示意图是(  )A.

A.根据四幅图的画法,分析①是冷锋,台风是气旋,低压,故不符合题意;B.根据四幅图的画法,分析 ②是低压系统,台风是气旋,低压,故正确;C. ③是暖锋,台风是气旋,低压,故不符合题意;D.④是高压系统.台风是气旋,低压,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

读“某天气系统经过我国某城市前后的气温(℃)、气压(hPa)、降水(mm)、风速(m/s)变化示意图”,完

读图可知,31日出现剧烈降温,风速较大,而且气温达到最低,出现了较多的降水,然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转晴,因此判断该天气系统为冷锋,应是31日到达.故选:B.

该图是某地近地面气压变化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小题1:7—9日控制该地的天气系统是

小题1:A小题2:B 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小题1:图示该天气系统过境时,气压极低,故判断为低压过境,可能为热带气旋影响。小题2:热带气旋影响的天气特征:狂风暴雨。

读某天气系统经过沈阳市前后的气温、气压、降水、风速变化示意图,完成题。 小题1:该天气系统是( )

小题1:C小题2:B 试题分析:小题1:根据图示该天气系统影响,则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形成明显的降水过程,故判断为冷锋过境。小题2:根据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可知道,该天气为冷锋过境,气温和气压的转折点31日,所以该天气系统过境的时间为31日。根据图示降水出现的时间也可判断为31日该天气系统到达沈阳。所以答案为B选项。

气旋与反气旋有什么不同?

大气中存在着各种大型的旋涡运动,有的呈逆时针方向旋转,有的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有的一面旋转一面向前运动,有的却停留原地少动;有的随生随消,有的却出现时间相当长。它们就象江河里的水的旋涡一样。这些大型旋涡在气象学上称为气旋和反气旋。

气旋和反气旋是常见的天气系统,它们的活动对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和各地的天气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1)气旋风和反气旋的特征

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旋涡。在北半球,气旋区域内空气作逆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则相反;反气旋是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水平旋涡。在北半球,反气旋区域内的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则相反。气旋和反气旋一般也称低压和高压。

在低层大气里,特别是在近地面附近,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所以气旋在北半球是一个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向中心汇集的气流系统;在南半球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向中心汇集的气流系统。由于气流从四面八方在气旋中心相汇,必然产生上升运动,气流升至高空又向四周流出,这样才能保证低层大气不断地从四周向中心流入,气旋才能存在和发展。所以气旋的存在和发展必须有一个由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所组成的环流系统。因为在气旋中心是垂直上升气流,如果大气中水汽含量较大,就容易产生云雨天气。所以每当低气压(或气旋)移到本区时,云量就会增多,甚至出现阴天降雨的天气。

在低压层大气里,特别是在近地面附近,因为反气旋的气流是由中心旋转向外流动。所以,在反气旋中心必然有下沉气流,以补充向四周外流的空气。否则,反气旋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所以反气旋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一个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紧密结合的完整的环流系统。由于在反气旋中心是下沉气流,不利于云雨的形成。所以,在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一般是晴朗无云。若是在夏季,则天气炎热而干燥。如果反气旋长期稳定少动,则常出现旱灾。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就是在副热带反气旋长期控制下造成的。冬季,反气旋来自高纬大陆,往往带来干冷的气流,严重者可成为寒流。

气旋的直径一般为1000公里,大的可达2000-3000公里,小的只有200-300公里或者更小一些。反气旋大的可以和最大的大陆和海洋相比(如冬季亚洲的反气旋,往往占据了整个亚洲大陆面积的3/4),小的直径也可达数百公里。

(2)气旋和反气旋的强度

气旋和反气旋的强弱不一。它们的强度可以用其最大风速来度量:最大风速大的表示强,最大风速小的表示弱。在强的气旋中,地面最大风速可达30米/秒以上。在强的反气旋中,地面最大风速为20一30米/秒。

气旋和反气旋的中心气压值常用来表示它们的强度。地面气旋的中心气压值一般为1010-970毫巴,个别中心值有低于930毫巴的。地面反气旋的中心气压值一般为1020一l030毫巴,冬季寒潮高压最强的曾达1078.9毫巴以上。

(3)气旋和反气旋的分类

气旋和反气旋的分类方法比较多,按其生成的地理位置,气旋可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反气旋可分为温带反气旋、副热带反气旋和极地反气旋。

按照结构的不同,温带气旋可分为锋面气旋、无锋面气旋;反气旋可分为冷性反气旋(或冷高压)和暖性反气旋(或暖高压)。 气旋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不同类型的气旋和反气旋;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如锋面气旋可因一定条件转化为无锋面气旋(冷涡),无锋面气旋(热低压)可因一定条件转化为锋面气旋;冷性反气旋也可转化为暖性反气旋。气旋、反气旋都应看作是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

高二地理会考(求解析)

一个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审查点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地球的宇宙[第二章]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 - 银河系(河外星系) - 太阳系 - 地球 - 月球系统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太阳光照条件②更安全的宇宙环境(3)由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适中,适合表面④温和的温度(平均温度15度)的地球,因为地球的质量和数量,可以吸引大气形成的气氛(氮,氧为基础的)⑤形成和存在的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标志的太阳活动:太阳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短波通讯“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的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白天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 暮光之城线(圆) - 赤道的交点的时间

(1)分别为6:00和18:00 - 高度的太阳0 - 暮光圆所在的平面垂直于太阳的光芒;

②本地时区:东早在西经差一小时,每15度。偏移量

③沿水平移动的物体表面赤道不偏,倾斜的北半球,南半球左偏右的。偏置力随纬度的增加。

5,地理意义的革命地球:

(1)在白天和黑夜的长度:

①北半球夏半年的白天和黑夜的太阳直接在北半球,北半球纬度短,纬度越高,白天和晚上更短的。夏至 - 北半球的纬度,一天的长度达到了最高的一年,北极地区的北部,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纬度夜长的日子很短,纬度越高,时间越长,白天和夜越短。冬至 - 各纬度的北半球,一天的长度达到最小的一年,北极和以北地区,极夜的现象。 ③春分春分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白天和黑夜周围的世界,只要12小时。

④赤道春分贯穿全年。到南半球和北半球相反。

(2)高度的变化在正午的阳光:

同时,在正午的阳光,减少太阳直接点高度的南北两侧的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中午的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下降一侧,北回归线的纬度最高的癌症,北各一年纬度在南半球的最低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的太阳,下降到南北两侧的摩羯座,南北回归线的纬度达到最大的南回归线的高度在北半球各纬度极小值。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太阳在中午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高度。

(3)在四季的变化(白天和黑夜的长度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的季节性变化的规律,形成四季)部门的北部半球的季节:春夏季6,7,8,9日,10日和11为秋季,12,1,2为冬季3,4,5个月。

6,地球表面的内圆和外部边界圆的圆形结构。

(1)地球内部的的圆基本特征的地震波(纵波和横波),分为地壳,地幔,核三个领域。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上地幔软流圈岩浆源,地球的核心主要由铁镍合金材料。

(2)外部领域: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运动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在第二章中的天然地理环境

1,岩石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冷却凝固)②沉积岩(岩石风化在外力作用下,冲刷,搬运,堆积,形成巩固成岩作用)③变质岩(变质)。岩浆形成各种岩石,三个主要的岩石类型可以相互转化的,但也产生新的岩浆,这个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表面形态变化的内部和外部的力因素(地质):

(1)内力作用 - 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导致不平整的表面。类型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部力量 -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和重力。不平整的表面夷为平地。性能的风化,侵蚀,运输,积累,巩固成岩作用。 (V形谷),河流侵蚀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力侵蚀(风蚀洼地,蘑菇等),风积地貌(沙丘)。

六大板块名称: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在一般情况下,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这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的区域,也多集中在板块交界处的火山地震。生长边界 - 板裂陷在东非大裂谷的形成,海洋频繁。 - 在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山脉,海沟经常消亡的边界。

4,对大气的加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气候变暖的地面,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变暖,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隔热效果)(1)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具有选择性的臭氧吸收紫外线辐射,水蒸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可见吸收很少。 (2)反射:云和灰尘颗粒。最显着的云层反射的作用。 ③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无法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

(2)保温效果在地面上的气氛: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发射地面大气辐射),返回地面部分的发热量,越厚的云层,大气计数器辐射越强。

5,压力区(高,低压配电和白色),与近地面的六个风。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热成型,上升气流收敛,易成云降雨的梅雨带,形成。所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常年,刚果盆地,东南亚和马来群岛控制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在纬度30度以上的积累和下沉的空气,少雨,(除了东亚季风区),常年控制的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撒哈拉的北非沙漠中的水,西亚的沙漠,北美,沙漠的形成美国西部,南美洲,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的大沙漠)

③信风:副热带高压向赤道低压气流在北半球偏置到东北信风成在南半球的东南信风离开了偏差。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升暖气流从低纬度遇到冷气流从高纬度地区运动形式。温带及有雨的形成。

⑤中纬度西风带:高副副极地低气压气流与西南风,吹在西北风留在南半球到北半球疑点,习惯上被称为其常年西风带控制区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西欧,北美西部,靠近温哥华,加拿大,南美,南部的安第斯山脉西侧南端,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等)

(3)高纬度环流: BR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作用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了一个少雨。但是,极地气温低,蒸发量,使极地地区对降水,,比蒸发,潮湿的地方。

⑦极地东风副极地低气压带与极地高压喷射空气流,科氏力,北半球右偏成东南风到东北风,南半球,左侧。

(4)压力与风带手机:△移动的原因:与太阳直接点动的运动。 △运动的方向:在北半球,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向南。

(5)单压区或风的作用形成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带),属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中纬度,属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6)压力区,所形成的风带移动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低纬度信风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中纬度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一个低电压,低气压系统在中央常委的真实氛围,一道低压槽沿中心正面槽的低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锋面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不是)。

7,水的循环

(1)类型:陆地和海洋循环(循环)之间的联系,地面周期(少许水),海洋环流(水)

(2名):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入渗,植物蒸腾

(3)意义:陆地水不断补充更新,使水可再生资源,形成的表面形貌,联系IV大圈。

8,电流:

(1)类型:风海流,密度,流量补偿流量,事业,温暖和寒冷的性质。

(2)分布:△ - 亚热带低纬度海洋环流流在北半球顺时针方向(半球反气旋方向),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中高纬度地区(主要是北半球) - 亚极地海洋环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冷锋。 △北印度洋季风电流 - 从西到东,在夏季和冬季,从东到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流对气候变暖,增湿效果(西欧海洋性气候,由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形成);寒流起到冷却,除湿的作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西海岸在秘鲁太平洋沿岸的沙漠,阿塔卡马沙漠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和秘鲁寒流冷锋)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 渔场的分布:冷温立交,到各种饵料鱼。

△北海道渔场 - 日本温暖和千岛冷交换。 △纽芬兰渔场 - 拉布拉多冷的交界处的墨西哥湾暖流。 △北海渔场 - 关断和高纬度地区,南方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 - 上升补偿流的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和鱼类的饵料。影响

③海洋污染: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同时也扩大范围的污染物。

④对海洋运输行业的影响:下游 - 航行速度快?;逆流 - 帆船缓慢。

章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天然的地理特征,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因素的影响。

(1)气候变化对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循环连续变换的生物学作用的地理环境,在最后的分析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生物作用形成的地理环境: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人士共同促进化学元素的迁移转化的氛围,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变成大气中的水气改造,影响了水体组成;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地理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以创建一个生物,生物创建的环境。因此,生物生物的地理环境,但它也是塑造的地理环境

(3)地理环境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完整性。例如:西北内陆 - 离海较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 - 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 - 气候干燥,和中的作用水,弱的作用,物理风化和风力显着,形成了大面积的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有机质含量高。

2,法律的太阳辐射的区域分异的地理环境:

(1)分化(纬度从赤道到两极的地理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的影响递减 - 自然带沿纬度方向(北 - 南)定期更换这种分化是热的。例如:在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带两侧随纬度增加,热带稀树草原,热带沙漠区。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带)分布的陆地和海洋的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经常性的区域分化的影响,该子水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山的森林区 - 草原 - 沙漠区

(3)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海拔变化很大的不同,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条件,形成一个垂直自然带。例如:在赤道附近,从山麓到小山的顶部看到类似的水平自然带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山。

第四章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

1,社区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反映了从形态:平原地区,地势相对完整的,开放的,平,结算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的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分布在开阔的低地。例如: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在世界上的主要城市地处平原的大部分。平原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易于养殖,有利于运输环节,节省建设投资。一些平原是不适合城市的发展。例如:在热带地区,位于城市的高地,低地闷热,最有名的巴西,分布在城市的亚马逊平原,但巴西高地。

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分布的影响:公路路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势平坦运输网络密度(低成本,小批量),小的山脉,丘陵密度(成本高,大项目) 。

3,全球气候变暖的农业生产有利的方面:高纬度地区的变暖,作物的生长期延长,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有利的方面: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如果降雨并没有改变,气候变暖会加速土地蒸发,降低土壤中的水分,导致作物产量减少。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的采暖能耗,显着提高制冷的能源消耗,低纬度地区。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取自自然,物质和能量的生产和生活。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例如:使用的能源是巨大的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木柴作为能源的主要来源 - 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非常低的水平,△18世纪,煤炭为主体的能源 - 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后,石油的主要来源是能源 - 这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台风,暴雨,寒冷,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爆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的发生和危害的主要原因。

必修2人文地理

第一章人口

首先,人口增长

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水平,影响人口死亡率和生育率,进而影响到的人口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也会影响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的格局(人口再生产模式):更高水平高的水平(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低(发达国家),“水平高”,“低”过渡(在国内的发展)。

3,世界人口增长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最高,最低的欧洲,非洲,亚洲人口的净增长。

4,快速的人口问题 - 人口增长的人口压力 - 控制人口(中国的计划生育)

缓慢的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 - 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依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经济,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和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家庭财产,婚姻,亲属和朋友,为了躲避歧视)。意义(效果)

2,人口迁移(1)李:(1)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人口压力(4)走出的土地提供廉价劳动力进入。

(2)缺点:①迁出人才流失的原因②增加了难度,进入社会管理

3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能力的人口: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人口最多的保管。

合理容量的人口:人口,可以持续家属。合理的人口容量小于人口的承载能力。

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的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的地域文化和人口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

结构

城市空间,城市功能分区 - 同型的城镇土地使用收集<BR /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两侧的交通要道 - ,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人流量支付租金的能力。在

★中央商务区(CBD):建成的摩天大楼,交通便利 - 这个区域是有限的,但需求

(2)工业区:一般位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 ,主要是河流或铁路,公路后。

(3)住宅面积:城市的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文化区

(4):一般要求和优美的环境,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

2,形成城市区域功能分区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结构和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并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水平低,服务的范围。

★大城市:地域结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水平高,服务范围。

二,城市的区位因素

(A),和?自然方面的影响

地形 - 平原地区城市密度

气候 - 气候温暖而湿润地区城市密度 /> 3,河流 -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了城市的位置。

(二)社会经济方面

农业基础

交通条件:沿海,河边,沿铁路线,沿公路形成的城市中轴线。大部分的北方城市的林荫大道汇合。

★过境的改变,给城市发展的影响。 (如扬州 - 兴,运河堵塞在运河通航 - 坏)。

政治(行政中心),军事国防,宗教,科学与技术,旅游可以促进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化

城市化的标志:(1)增加的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规模③城市土地②城镇人口上升。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2,结束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城市化特征:①主要城市超过了小城市;②大城市的数量正在快速增长;③10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的发展。 - 大城市的趋势

城市化进程中发达国家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逆城市化现象。究其原因

②逆城市化:以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农村地区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 “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

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的趋势。

②在中国的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不合理城市发展:大型城市的迅速扩张,发展缓慢的小型和中型城市,人口集中在几个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 - 郊区城市化 - 扭转城市化 - 再

四个城市化,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影响,郊区热循环,水文,空气污染严重,

(2):地下水 - 入渗减少,地下水漏斗面积及深度增加了

- 浅河水流量,流速,时间缩短?流域,容易形成洪峰。

水质 -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城市供水的污染。

(3)生物的影响:草坪和种植品种单一,破坏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 “生态城市”

(1)建立卫星城镇,新开发区,分散的城市功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生活环境。扩大的主要道路,?建成环城路,建设高架路,地铁,轻轨。

(3)城市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大力加强造林绿化工作。

周五,当地

人类活动与地理文化和城市发展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

和自然因素(气候,水,地形,土壤):改造 - 温室农业,修筑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政策,劳动力,租金,运输)

★市场来决定的类型和规模的农业。

★交通条件(尤其是新鲜和冷藏)发展农业区位的市场在地域上的扩张。

3,技术因素(养殖,机械,化肥,农药)

★育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

★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化肥,农药等:您可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BR /秒,主要农业区

商品粮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和其他国家。

(2)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以利机械化生产)

(3)形成的条件:★自然条件:平坦,广袤的耕地,人烟稀少的地方的?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一,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根据

2水稻种植:

>典型的地理分布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亚洲地区的条件

气候

季风气候,雨热在同一时期对水稻生长

地形

河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平深土壤有利于人口密集的农业

劳动

(是一个劳动密集农业),丰富的劳动力,有利于精耕细作的

历史悠久的栽培历史,传统经历的主要特点

/ a>

特点的原因

小农

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

/>产量高,商品低

密集,但许多人在农村地区,自给自足的主要

机械化程度低

经济发展水平低,手工操作为主

水利大

季风气候,水

技术水平干旱灾害发生频繁低

历史悠久,传统的经验

3,混合农业

(1)牲畜和谷物混合养殖珠江三角洲池塘养殖是混合渔业和林业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上的有轨电车国”)。

(3)特点(墨累 - 达令河流域小麦 - 牧羊人“为例)

①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互利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养殖牲畜饲料肥料

★休耕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有效,合理种植,牧场。

②安排:小麦农忙的闲暇时间(种植五月至六月,官方放牧收获的十一月至十二月)。

③灵活的生产方案:根据市场决定多种植小麦多牧羊人

4

其他类型的农业地理分布区域的区域类型

>

主要特点的原因

to>的迁移农业

一些原始的部落地区 BR />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性,气候恶化

奶牛养殖业

发展

到底怎么看书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书上都简单,考试却很难!到底怎么去看书打基础(朱根平谈教育)

书上讲的很简单,但是,考试却又很难!最后,老师又说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到底怎么看书呢?

以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大气圈和天气气候》为例解析问题。

比如: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成因就是地面的冷热不均。

冷热不均上升和下沉,然后就会产生气压差异,有气压差异,就有气压梯度力,就会有风;

风的运动除了受到气压梯度力,还受到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于是,风向就变了。

因为受力不同,地面的风向和高空的就不一样了。那么,风向(风为什么是这个方向不是那个方向?)问题是不是就搞清楚了?

地面的风向:和等压线成斜角

高空的风向:和等压线平行。

这些是基础,基础知识讲完后,继续加深,然后,开始就开始讲全球气压带风带了。

先讲气压带的问题

1,如果地球是均质的,地球不自转的话,那地球上只有一圈环流,从赤道地区(赤道低气压带)到极地地区(极地高气压带)形成的环流。

2,但是,因为地球是自转的,地转偏向力就发挥了作用。所以,赤道地区流向极地的气流被偏转成了西风,不能继续北上,被迫下沉,到达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地球上最终形成的是三圈环流。

再讲风带的问题。

3,上面的气压带问题解决了,风带问题结合风的知识点(风从高压指向低压,加上一个地转偏向力就OK)就容易解决了。

4,难点:南北纬60附近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是怎么形成的?问题,关于这儿的极锋,绘图表达,思考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交汇在一起,那一股气流在上面?为什么?

5,全球的气压带风带(还需要背诵7个气压带、6个风带吗)都讲完了,这些气压带、风带还受到太阳的影响,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所以就有了偏南、偏北的现象了。

6,除了受到太阳的影响,海陆分布(海陆分布状况和陆地面积大小)对全球气压带风带也有巨大的影响(海陆热力差异)。所以,有两个典型的例子,就是1月和7月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的现象。

7,接着,就是季风环流了(原因: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8,这些知识前面至少还学习了更多的基础知识:大气圈的组成、大气圈的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等等,每一个都是基础知识。都是一个个的知识点构成的。

9,季风环流讲过了,开始学习的知识点是什么?对,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系统、暖锋系统、准静止锋)气旋与反气旋系统(低压高压系统)——名称为什么不同?(旋:旋转,是动的,是气流,压,是静的,是气压状况)再加一个锋面气旋。

10,结尾再加一个知识点练练:图文结合判断气候类型(影响气候的因素知识点又加进去了)。这不,你看看,最后组成了一个大的知识模块:“大气圈和天气气候”。知识逻辑关系一旦梳理清楚,主干知识就出来了。

一般而言,如果你好好的遵循从一无所知到解题能手,一般需要三个步骤:简单学习(掌握知识点)系统学习(建立体系)理清思路(解题)。

第一步,是简单学习。我们要通过简单的理解、记忆、练习把各个知识点学一遍;第二步,系统学习。通过归纳、总结、整理,把众多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我们大脑里面建立了这样一幅完整的体系图:第三步,因为整理,前后知识的逻辑关系就会清晰展现,这就是理清思路。

要想结结实实地提高成绩,那么,下面这些做法就可以。

1.只需要做到两点:第一是在学习的时候把知识学好;第二是在做题的时候正确运用学到的知识解题;2.学习的时候,单一的知识点其实不难学,但当知识点越来越多、联系越来越复杂的时候,很多人就开始犯晕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进行系统学习;3.所谓的难题,无非难在两个方面:第一考了很多知识点;第二知识点之间跨度大。只要我们脑子里面有一张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和解题思路图(具体做法参见后面的章节),难题就不再是难题了。

一个头脑混乱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那么清晰的学习思维到底是什么,怎么做才能在学习上成为一个思维清晰的聪明学生呢?请联系阳光盛大朱根平老师。

高中地理地球地图知识点

第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0?2/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0?2(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0?2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0?2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0?226’S向南北降低

23?0?2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0?2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0?2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0?2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0?2,时间相差1小时,每1?0?2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0?2-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0?2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l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l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 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 温带气候

最热月<>5℃ 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 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 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两者的关系

水平运动 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侵蚀后的地表形态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成为山岭 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构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成为谷地 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搬运 堆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 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形成戈壁、荒漠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区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 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相当海区 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 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

③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影 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

入海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四;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3.31,3.32)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

分布 补偿流:秘鲁寒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分布规律 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 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

海洋生物 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五: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 补给时间 补给特点 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 夏秋季节 水量变化大 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 西北地区

湖泊水 全年 有调节性,水量稳定 东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六:生物

(1) 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 岩石风化过程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高等植物着生过程 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 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 热量,水分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2)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 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 资源与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 建筑 风向与 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 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

二;海洋资源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

渔场的 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形成条件 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渔场:课本100图4.4

渔场的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 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3)海洋空间的利用(图4.9)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

海洋环境 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 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 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三:陆地资源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表4.4)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四:气象灾害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4) 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12分)读“北半球近地面天气系统图(单位:hPa)”,回答下列问题。 (1)按气压状况看,①地为   

(1)高气压 低气压 

(2)西北(偏北)

(3)低温晴朗 冷锋过境后,高压脊控制

(4)受冷锋活动影响,将经历一次大风、雨雪、降温天气(每空2分,共计12分)

试题分析:

(1) 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实际上气旋就是低压系统,反气旋就是高压系统。①地中心为高压,为高压中心,③地中心为低压,为低压中心。

(2)本题考查风向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之为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在高空风向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近地面风向还要受到摩擦力的影响。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所以最终吹西北风。

(3)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与天气。④地受高压脊控制,冷锋过境后,高压脊线附近,冷锋过境后,天气晴朗,气温较低。

(4)本题考查锋面系统与天气,⑤地此刻受暖气团控制,将要受冷锋影响,所以天气将出现阴天、刮风、雨雪等。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点评:冷、暖锋面与天气

?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与天气

图形

?

符号

?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准静止锋是指移动幅度很小的锋。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造成阴雨连绵的天气。

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 // 高质or满意or特型or推荐答案打点时间 window.iPerformance && window.iPerformance.mark('c_best', +new Date); 推荐律师服务: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其他类似问题2014-12-07读“北半球近地面天气系统图(如图1,单位:hPa)”,回答下列问题.(1)按气压状况看,①地为______;2016-09-26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区天气系统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气压状况看,A点气压值 &...2014-11-19分析北半球近地面天气系统图,回答:(1)按气压状况看,①地为______中心,③地为______中心.(2)图中2014-09-17读北半球近地面天气系统图1,回答下列问题.(1)按气压状况看,A地为______中心,B地为______中心.图中2016-02-25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区天气系统图,读图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从气压状况看,A点气压值_______12014-12-05分析北半球某地的天气系统示意图,依次回答问题 (1)图中的高低气压中心:C为 &...2016-04-07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气压分布图,”回答: (1)此时为___________天(白、黑)。(2)在A处用箭头表2016-10-28读图北半球某一天气系统图(其中数值为气压值,P1>P2>P3),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为你推荐:特别推荐 F.context('cmsRight', [ { 'url':' 'src':' 'contractId':'', } ]); 电动车多次降价,品质是否有保障?“网络厕所”会造成什么影响?华强北的二手手机是否靠谱?癌症的治疗费用为何越来越高?百度律临—免费法律服务推荐超3w专业律师,24H在线服务,平均3分钟回复免费预约随时在线律师指导专业律师一对一沟通完美完成等你来答?换一换帮助更多人?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

低俗涉嫌违法犯罪时政信息不实垃圾广告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取消领取奖励

我的财富值

0

兑换商品

--

去登录

我的现金

0

提现

下载百度知道APP

在APP端-任务中心提现

我知道了

--

去登录做任务开宝箱

累计完成

0

个任务

10任务

略略略略…

50任务

略略略略…

100任务

略略略略…

200任务

略略略略…

任务列表加载中...新手帮助如何答题获取采纳使用财富值玩法介绍知道商城帮帮团合伙人认证

您的账号状态正常

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投诉建议意见反馈账号申诉非法信息举报

京ICP证030173号-1京网文20231034-029号 ?2024Baidu?使用百度前必读?|知道协议|?企业推广

辅 助

模 式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window.tt = 171878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