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气是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严寒是如何两次护卫莫斯科的?

2.战争与气象有什么关系

3.战争中有哪些气象趣闻?

4.找出历史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战争实例

5.历史上由天气决定胜负的战争有哪些?

6.气象与战争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天气是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严寒是如何两次护卫莫斯科的?

利用天气的战争_近代战争利用天气作战

奥卡河、伏尔加河静静地流着,古老而雄伟的莫斯科城耸立在两河之间。在莫斯科城下,?寒将军?曾扮演了两次震惊世界的角色,奇迹般地横扫了两支疯狂的敌军。

1812年11月,目空一切的法国皇帝拿破仑率领几十万大军直逼莫斯科城下,势单力薄的俄军元帅库图佐夫带领军队远远地撤离了这座城市。拿破仑和他的士兵们骄傲地站在城头,沉醉在胜利的欢乐之中。可就在这时,?寒将军?悄悄地伸出了熠熠闪光的宝剑。

11 月6日,北方大陆的寒潮突然降临莫斯科城,凛列的寒风呼啸着卷起大片大片的雪花,铺天盖地地向法军袭来。一夜之间,奥卡河、伏尔加河滚滚的流水不见了,河 床上覆盖着白茫茫的一片冰雪。从战地厨房里端出来的滚热汤汁两分钟就结成了冰块。从来没有经受过严寒锻炼的法军顿时失去了欢笑,横七竖八地困缩在风雪中, 惊恐地战栗着。

寒风肆虐,大雪茫茫,天气一天比一天冷,衣着单薄的士兵头部和手脚都冻坏了。没几天,雪地里到处躺着僵硬的法军尸体,几十万不可一世的法军渐渐地只剩下两三万人还在那里呻吟着。一向用兵如神的拿破仑实在拿?寒将军?没法,只得裹着一条旧毛毯摇摇晃晃地逃回巴黎。

时间过去了整整129年,历史的悲剧又在莫斯科城下神奇般地?重演?了一追。

1941年11月,苏德战争进入了关键的时刻,的一两百万大军在轰轰隆隆的坦克引导下围困了莫斯科。法西斯头子们一个个高兴得手舞足蹈,就象莫斯科城已经到了他们手里。就在这时候,?寒将军?又突然从天而降,其威力远远超过了前一次。

11 月6日,与129年前的同一天,一阵狂风把俄罗斯的寒冬吹到了莫斯科的大地上。十多天接连不断的狂风暴雪,使气温骤然间从零上3度降到零下40度!暴露在 雪地里的德军没想到寒潮来得这么早这么猛烈,他们一心想着攻下莫斯科,把御寒物资忘得干干净净。此时,面对着寒风暴雪,一个个被冻得干咬着、呻吟着。

成千上万的官兵染上了伤寒,在绝望痛苦中被深埋在雪地里。气温还在下降,一直到了零下五十多度!往日喧闹的阵地上,此时静悄悄地听不见一点动静。几天里就有十万德军死在冰雪之中。这时,苏联红军冒着严寒发起总反攻,给德军致命一击。

战争史上,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气象、地理对于军事行动的成败,具有至关重大的影响。天气不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唯一因素,却扮演着重要角色,轻视或不重视它注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战争与气象有什么关系

气象跟战争有很大的副作用,有时候靠天气可能改变战场局势。

三国时期比较有名的借东风,火烧赤壁。

明朝时期,那个将领忘了,两军突袭的时候,明军是顺风,蒙古是逆风,风沙吹的蒙古军队睁不开眼,明军大胜。

气象在战场上有非常大的作用,利用好这一特点作战效果会大大增强。

战争中有哪些气象趣闻?

德军大战北极“飞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化装后赴北极冰川海口建立气象探测网。当他们登上北极冰川时,发现有数百只会飞的“北极熊”铺天盖地地向他们袭来。在惊慌之中,他们急忙开枪向“北极熊”射击。经一小时激战,“飞熊”突然间被消灭。他们走到前方一看,奇观!怎么遍地都是海鸥的尸体呢?“飞熊”哪里去了?

后来气象专家分析,这是在他们登陆之时,有一股密度较小的暖气流进入上空,上下空气密度差异较大,出现了海鸥变“飞熊”的视觉影像。开枪射击后,火药的硝烟弥漫搅乱了上下层空气,因而“飞熊”又变成海鸥。

海市蜃楼吓坏法军

1798年,拿破仑率领30000法军进攻埃及。

有一天,一支侵略埃及的法军在进行途中,突然看到前面有一片模糊的湖山景色,景物倒悬在空中,不一会儿,湖泊又消失得无影无踪,随之他们又看到草叶变成棕榈树丛。这种变幻莫测的影像使法军十分惊慌,不知所措。士兵们个个被吓得跪地祷告,祈求苍天保佑他们平安无事。

原来,这变幻莫测的影像,是当今人们已经很熟悉的海市蜃楼现象。而在古代无法解释的气象现象,令当时的法国军队以为灾难降临,是上帝在惩罚他们。

风向突变毒气害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5年4月22日,德军通过事先周密的气象观测与分析,利用吹向联军的微风天气,据称当时风速为每秒2米至5米,在位于佛兰德的伊普尔阵地施放毒气,致使联军纷纷溃退。

但在稍后5个月的一天,德军因为前次得胜,想故技重演,向法国香槟地区的前沿阵地施放毒气,当毒气施放之后,天有不测风云,风向却突然发生了变化,大风吹向德军阵地,结果德军伤亡惨重。

溽暑气候灭日军五万

我国的滇西、滇南热带山林,空气潮湿。新中国成立前是出名的烟瘴之地,其中以怒江、澜沧江、元江等地河谷瘴气最多。明代云南著名文学家杨升庵有诗为证:“潞江八弯瘴气多,哑瘴须臾无救药。”

所谓瘴气者,即是热带山林溽暑郁蒸的潮湿空气,每年4月至10月为雨季,温高湿重,瘴气尤为盛行,而“瘴气伤人”的惨状最可怕。同时湿热的气候条件又极利于蚊蝇孳生及多种病菌的传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10万兵力从缅甸进入我国云南,结果宛如一群恶魔陷进一片无法逃脱的瘴气死亡之海,致使50000日军不战而亡。

自诱雪崩双方损兵

1916年12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奥地利两军为争夺战略要地阿尔卑斯山脉的杜鲁米达山,双方各陈兵数十万人。决战期间,当地突然连降3天大雪,并伴有8级以上的大风,山上积雪不断增厚,尤其是陡坡中的积雪更多。双方面对积雪不约而同地想到可利用雪崩置对方于死地,各自指挥官立即下令调转炮口,向对方雪峰狂轰。

结果是只听见山崩地裂般“轰隆”声不断,雪峰溃塌了,似泥石流般的冰雪“洪流”倾泻而下。结果这场人为制造的大雪崩,持续了48小时,致使双方死亡18000人。

找出历史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战争实例

此话出于孟子天时即: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即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人和即有利于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在世界史上这三点确实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利用天时胜利的战争最为著名的有火烧赤壁等(你没问我就不说了)天时不如地利有:日军攻打青岛,英法敦刻尔克大撤退,以及上面提到的伟大的卫国战等举例: 、

偷袭珍珠港,日本本土距离珍珠港足有3200 海里,而且在这段遥远的距离内,太平洋 诸多航线上每天过往的各国商船络绎不绝 ,想要保密也几乎是不可能。可是山本五 十六却选择一条不为人知的航线,瞒天过 海,达到了偷袭的目的——北太平洋航线 :在北纬40度附近的太平洋上,由于盛行 西风的吹拂,一股自西向东的强大洋流——北太平洋暖流出现了。在北太平洋暖流 流经的地区,盛行西风发着如恶狼嚎叫般 的声音肆虐咆哮,惊涛骇浪,暴雨连连, 非常不适于海上航行。因此,各国几乎没 有船只敢于通过这条航线。而日军恰恰就 是选择了这条连自己也异常陌生的航线, 尽管,风高浪急,战舰颠簸的厉害,海上 加油十分困难,但由于顺流顺风,倒也节 省了燃料;更重要的是成功的做到了隐蔽 ,因为在日军一个星期的航行里他们没有 碰到哪怕一艘中立国的商船。 1941,美军四艘重 型战列舰、8艘巡洋舰被击沉,20多艘战舰 被击伤,200余架飞机被炸毁在跑道上,人 员伤亡高达3600多人。

影响:使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达到顶峰(美国参战),航空母舰的巨大战争力量也在此战中得以显现最终取代战列舰。

胜利原因上文有解释因为利用了暖流水文地理优势偷袭在白天并不有利所以美军占据地利故曰天时不如地利。

Vv

背景: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急剧扩张美国对其实行经济打压封锁石油出口加剧美日矛盾。

地利不如人和就太多,举一个最出名的:。于国军相比共军不仅装备短缺而且人数不足占据中国的贫困山区解放区人口也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国军占据绝大部分大城市富裕地区拥有地利,有美式装备支援飞机空投侦查掌握天时(所以说共军旣不占天时也没有地利唯有人和)例如淮海战役自愿参加支援的民夫有数百万!解放军英勇作战个个都怀有崇高的理想不像国军拿钱打仗,国民党当时内部腐败派系林立勾心斗角

影响: 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了国家的主人。 中国从此独^立、民^主、统一,开始了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 量,鼓舞了世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还要吗?这玩意儿要多少有多少还可以答更多)

Vv

原因: 从国民党方面说,1,政治孤立,失去 民心。2,军队厌战,士气低落。3,贪 官横行,政治腐败。4,美援断绝,将 桂分裂。 从***方面说,有中国***的正确 领导,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 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 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有一支人民的革命 军队,坚持武装斗争,组成一个最广泛 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 的力量,共同奋斗,并得到人民群众的 积极支持。

你可以简答:得民心者得天下或者直接答地利不如人和

_

背景:抗日战争结束国民党派撕毁条约发动战争悍然进攻解放区

历史上由天气决定胜负的战争有哪些?

天气一直是影响战争的重要因素,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有很多因为天气而改变胜负的战争。在我国三国时期,曹魏的大将曹真为了反击诸葛亮北伐,带领大军从子午谷进军,想要一劳永逸的灭亡蜀汉。诸葛亮在汉中部署了重兵,准备迎接曹魏的大举进攻。然而在曹真的主力部队进入子午谷后,子午谷中连续下了数日大雨,大雨冲毁了道路,曹真走了一个月都没有走出子午谷,只能从被迫撤军离开。

历史上曹真曾经数次击败蜀汉的进攻,如曹真的军队平安到达汉中,那么蜀汉很可能会提前灭亡。在太平天国起义时期,翼王石达开带领大军从广西出发,想要趁夜跨过大渡河夺取四川。然而在石达开的部队到达大渡河附近的时候,大渡河附近突然下起大雨,大渡河的水位暴涨,无法乘船渡河。石达开的部队进退两难,遭到了清军的包围,最终石达开为了保全部属向清军投降,随即遭到了清军的。

石达开在太平天国里面的地位非常高,深受百姓们的爱戴,如果他能够成功到达四川,那么太平天国运动的结局可能会有所改变。在国外战争史上,也有一些因为天气变化,而影响到战争结局的战争。在拿破仑称霸欧洲之后,沙俄帝国还非常的强大,为了彻底解决沙俄的威胁,拿破仑带领了57万大军远征俄国。

在战争的初期,拿破仑大军轻易地击败了沙俄的守军,占领了沙俄的首都莫斯科。然而沙皇用了坚壁清野的战术,让法国军队无法得到足够的给养。在俄罗斯进入冬季之后,天气变得异常的寒冷,法国军队又没有足够的过冬衣服,很多法军将士都被活活冻死。当拿破仑带领军队退出俄国的时候,法国军队只剩下不到3万人。因为远征俄国的失败,拿破仑的势力大大削弱,最终被反法同盟赶下了台。

气象与战争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军事气象学——气象与作战的结合

军事气象学是研究气象条件对军队行动、武器的使用和技术装备的影响以及研究对军队行动实施气象保障的一门学科。它是气象学应用于军事领域的一个分支。

军事气象学是根据战争的需要,在军事学、气象学和其他科学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气象条件对军队行动的影响,既有不利的一面,又有有利的一面。即使是同一种气象条件,也常常因人们主观处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果。

赤壁之战借助东南风用火攻在战争中,正确运用气象条件,趋利避害,历来被视为兵家不可缺少的一项指挥艺术,中国春秋末年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把天气、气候条件同与战争胜负有关的其他因素,并列为道、天(指阴阳、寒暑、时制)、地、将、法,并指出“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在古今中外战史上,巧用气象条件取胜的战例不胜枚举。如中国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借助东南风用火攻打败曹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队利用恶劣天气,对珍珠港一举偷袭成功。与此相反,因疏忽气象条件而失利的战例也是屡见不鲜的,1812年拿破仑率兵60万进攻俄国,因不适应当地的大陆性的寒冷气候,出现严重的非战斗减员,在俄军的反击下,最后只剩下2万余人。

在古代,作战样式和兵器都较简单,规模较小,气象条件对军队行动的影响更多地在于战术方面。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新技术、新兵器的出现以及与之相应的军事理论的发展,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军事气象学在继续注意解决战术应用问题的同时,更多地开展了气象条件对军事技术、武器装备使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始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基于气象条件对各军兵种和武器装备使用的影响不同,军事气象学的研究逐步扩大到海军、空军、炮兵、导弹、化学武器、生物武器和核武器等领域,并开展了军事气候和用于军事目的的人工影响天气方面的研究工作。

海军舰艇部队领域的军事气象源于航海气象,主要研究气象条件对舰艇航行、作战和训练的影响,舰艇防范或规避航危天气以及对舰艇部队实施气象保障的方法等。影响海军舰艇航行和作战的主要气象因素是风、海雾、风浪等。

气象因素对武器性能和部队战斗力的影响

我国古代有许多利用有利天时作战取得战场胜利的例子。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节度使李愬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中的曹操就用谋臣许攸的建议,利用十月“秋高气爽,物干风燥”的天气连夜奔袭袁绍军乌巢屯粮基地;夷陵之战中,陆逊又故伎重演,利用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即使是武将出身的关羽,也有利用十月份快行冷锋天气的“大霖雨、汉水溢的天时”,筑坝蓄水,水淹于禁七军的精彩战例。可见,天气对战争的影响,自古就受到重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敌对国家都互相取气象情报管制措施,视气象情报为国家机密。二战初期地处西风带下风向的德国只能利用过去50年间的英吉利海峡天气图及潜艇发回的零碎天气资料,无法预测英伦三岛的天气变化,只好在挪威、冰岛、格陵兰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扬马延岛(北冰洋腹地)设置秘密气象站。1940年英国海军陆战队突袭摧毁了这些气象情报站,迫使德国在北海建立临时拖网气象船队或空降气象情报人员到英国本土去收集气象情报,但这些零碎不准确的气象情报始终未能帮助实施“炸平伦敦”的罪恶,只好把失败的原因归罪于恶劣的天气。

一般来讲,参战时参谋部在制定战略、战役和临战时,都会充分注意和利用气象条件的。以1941年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为例,足以说明气象情报的重要性,以及利用气象条件的正确与否本身就是一种战场指挥艺术。

现代战争多用长途奔袭、大机群、大舰群作战,故要求及时准确地掌握战区及邻近地区的天气情报。现代战争又是各军兵种协同作战,因而气象保障要求多层次、全方位、综合化。现代战争节奏快,尤其重视初战,因此气象保障要快速、准确,以选择有利的开战时机。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动用了全球气象自动化计算机网络系统,汇集遍布全球各地的气象资料,通过C3I计算机系统高速传输、处理、集成,最后成功选择了1月17日发动首次进攻的时机。毫无疑问,气象情报与保障将是未来战争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1)气温与战争气温高低对武器性能和人体机能影响很大。严寒条件下,飞机、坦克、车辆等起动困难;橡胶轮胎强度下降,各种橡胶密封垫圈变脆、易裂;各种电子元件和器件的灵敏度下降;化学毒剂挥发变慢,染毒浓度在一定时间内不易达到,但持续时间长等。酷寒条件下,人员易冻伤,负重增加,消耗体力大,若是冰天雪地,还会引起雪盲。上述均会导致部队战斗力的下降。最典型的战例是1941年冬,进攻莫斯科的“台风”因严寒而惨败。这一年莫斯科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好像上帝站在俄国人一边”,结果苏军大败德军,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苏军将士和人民的士气,为苏军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气温过高则造成机动车散热困难,耗油增加,发动机功率下降甚至熄火;雷达、电子元件和橡胶部件加速老化;大炮的炮膛磨损增大、升温太快导致连续发射的弹数减少;战机因气温高、气压低导致发动机功率减少,起飞滑跑的距离就要增加。炎热的天气还使士兵容易疲劳、浑身泛力,易中暑,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以1990年的“海湾战争”例,该年8月,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近10万人进驻沙特阿拉伯安营扎寨。然而,沙特阿拉伯属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7月份平均气温为36℃,最高气温超过50℃,夜间气温也在30℃左右;晴天占90%以上,终日无云无雨、烈日当头,相对湿度在30%以下,有时相对湿度为零。干燥炎热的空气加快了人体中水分的蒸发,在灼热的沙面烘烤下,即使不动的士兵每天也要喝23升水。更可怕的是,士兵们还要穿长衣长裤防化服装,背睡袋和食品。因抵挡不住炎热而中暑的士兵为数不少,大大影响了部队战斗力。另外,高温使各种望远镜和坦克瞄准器看到的景物失真,射击的准确度下降。高温也迫使美军战车艾姆布拉斯坦克频繁加油和加水,美军后勤部门几乎是跟在进攻部队的后面进行供水和供油。虽然美军最终取胜,但炎热干燥的气候确实使美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2)风与战争风与军事活动的关系极为密切。风使各种炮弹弹丸的飞行路径发生偏离,弹着点远离目标区。强逆风还会降低徒步行军和车辆行驶的速度,延长行军时间。大风容易使舰船偏离和迷失方向。在海战中,逆风容易使人眼睛疲劳、观察能力下降,降低舰上武器的威力,所以应争取占领上风海域。海上的狂风通常还和巨浪联系在一起,能掀翻舰船,摧毁港口及军用设施。航空母舰则相反,因为飞机的起飞和降落通常选择逆风,以便缩短滑跑距离。风还可以影响生化毒剂的浓度、染毒持续时间及传播的范围,最佳时机是顺风且比较稳定、风速不大的情况。

(3)云和雾与战争低云和雾对作战行动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能见度下降,因而降低了观察射击的准确性,使飞机难以起飞和降落,给舰艇编队航行、各军兵种协同作战带来困难。在低温下形成的雾凇会影响有线通讯甚至使线路中断,车辆因大雾而无法行驶。在中低云飞行的飞机容易产生积冰和颠簸。雾和云还因为吸收各种电磁波而影响到导弹发射的准确度。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战斧”巡航导弹的命中率只有50%~60%,原因就是云雾天气的干扰。雾对生化核武器影响特别明显,会抑制其扩散速度和范围。云雾因能见度差而具有一定的隐蔽作用。1940年英法联军成功地从敦刻尔克撤退,就是利用大雾作掩护,使德国空军找不到轰炸目标。1942年5月美日在珊瑚海战役中,双方损失航母各2艘。但日本的“瑞鹤号”航母却因驶入多云的海区而安然无恙,而美军轰炸机却把大堡礁误认为是“瑞鹤号”航母而狂轰滥炸。二次大战期间,德军还利用人工造雾掩护鲁尔工业区等免遭空中轰炸。

敦刻尔克撤退利用了大雾作掩护(4)降雨和雷暴与战争降水和雷暴对军事行动的影响更加直接,危害更大。降水使能见度下降,观察射击困难;使道路泥泞,人员和车辆难以行进。降水使裸露的大炮、光学系统及其零部件、等面临着锈蚀损坏、失效的可能。

暴雨和雷暴可能使雷达和架空线路的通讯中断,也会导致飞机结冰、颠簸、通讯中断甚至机毁人亡。

暴雨和大风往往是孪生兄弟,它同样也影响舰艇舱面人员的健康和战斗力。舰艇遇上台风降水则更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暴雨和连绵降雨还会引起江河泛滥、山洪爆发、冲毁交通线路和桥梁,甚至使部队无法前进。虽然降雨和雷暴对攻守双方都不利,但总的来讲对攻方的危害更大。例如1944年6月6日艾森豪威尔率领的盟军从诺曼底登陆成功后,就迅速在登陆岸滩建立了人工防波堤、人工港,以便运输、燃料、食品和方便后续部队上岸,为此花费了近4000万英镑建立了2个中等规模的人工港口,可谓是“防患于未然”。可是天有不测风云,6月19日天气骤变,狂风暴雨席卷了英吉利海峡,盟军800多艘舰船被风暴吹走或受损搁浅于岸边,防波沙堤和4千米长的人工舟桥在风浪中消失,许多车辆、武器装备受损或被卷走。据称,这场80多小时的风暴比前2个星期德军阻击造成的损失还要大。

气象条件是确定作战时机的重要因素

根据天气变化选择作战时机是取得战场主动权的重要因素之一。刘伯承元帅在战争生涯中总结出利用“黑夜、风雪、下雨和大雾”等天气出奇制胜消灭敌人的经验。现代战争中多是取多兵种、大兵团协同作战,对于初战时机的天气要求更为严格,要求气象情报更加及时和准确。

众所周知,1944年6月的诺曼底登陆战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直接参加登陆作战的总兵力达280万人,参战的舰艇和运输船达6500余艘,作战飞机1100多架。诺曼底登陆的成功一举粉碎了纳粹德国的“大西洋堡垒”,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奠定了二战反法西斯全面胜利的基础。然而,作战时机的选择是实施登陆是否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战时参谋部的地理学家和气象专家为登陆时机的选择可谓费尽心机。

诺曼底登陆战——气象条件决定作战时机

诺曼底地处高纬度,6月份白昼时间长,一般4时天亮,6时日出。盟军既需要夜幕掩护部队悄悄航渡,又需要有天亮后的一段时间辨认滩头目标,实施准确的炮击和登陆艇冲岸运动。另外,诺曼底海区为半日潮,平均潮高5.4米,海滩坡度平缓。陆军希望最高潮时登陆,以缩短涉滩距离;海军则要求最低潮时登陆,以便舰艇在水下障碍物以外抢滩;空降兵最好是在满月时空降,以保证准确地降在指定区域。经过地理学家们的综合推算,能满足三军要求的日子只有6月5~7日这3天。艾森豪威尔与蒙哥马利、泰勒等最后确定6月5日登陆,第一梯队上陆时间为6时30分~7时45分。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自6月1日盟军进入登陆上船地域起,英吉利海峡出现了20年来从未有过的狂风恶浪,根据气象后勤部门的预测,原定登陆的6月5日,天气也极为恶劣。6月4日上午,盟军被迫将登陆日期推后1天。艾森豪威尔恳切请求专家们再度分析天气形势,看看还有没有一线机会,否则,盟军登陆部队难免因暴露而遭到打击。斯塔格等专家根据高、低空等压线图,经过分析认为5日早晨大西洋上空已出现一个不断加强的低压槽。由于冷锋的影响,在冷锋过后低压槽到来之前,会有24小时适合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天气。艾森豪威尔当机立断,下达了6日清晨实施登陆作战的命令。1944年6月6日清晨,英吉利海峡果然风势渐缓。5时50分,万炮齐吼,诺曼底海滩弹落如雨。6时30分,第一批登陆兵在隆隆的炮声中奋勇冲向岸滩……一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登陆战役终于拉开了帷幕,并最终以盟军的成功而告终。

近代许多战略家都认为:“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命脉,谁就可以称霸世界。”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兵侵占科威特,并宣布科威特为伊拉克第十七个省。海湾地区这个世界“油库”成了名副其实的“火药桶”。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了向伊拉克动武的决心,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从地中海的马耳他岛、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岛、日本横须贺海军基地向海湾地区进发。

对于何时发动对伊拉克的空袭和地面进攻,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是充分考虑了海湾地区一系列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因素才作出决定的。多国部队参谋总部有60多位地理、气象、宗教专家,经过反复研究,权衡利弊,选定在1991年1月17日为发动空袭日期,2月14日发动对伊拉克的地面攻势。因为每年的3月17日,是伊斯兰教民们斋月开始的时候,如果在斋月取军事行动,则会被穆斯林认为是对安拉的亵渎,必然会引起整个穆斯林世界的极大愤慨,从而使局势变得更加复杂。美国要想赢得这场战争,势必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因此,美军将开战定在1月份,想尽早赶在斋月之前结束这场战争。而且,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一带每年春季都有一段时间出现在沙漠风暴的袭击之中,这种恶劣的天气不但会使远道而来、不服水土的多国部队战斗力下降,而且对空中飞行和导弹的发射也不利。美军气象水文人员预测海湾的无月之夜是:1月12~20日,2月10~18日,3月11~19日;海湾涨潮的时间是:1月3~7日和17~23日,2月1~6日和16~21日;3月2~7日和17~22日。如果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考虑,1月17日正是“无月之夜”和“涨潮之夜”,这样才有利于舰艇靠近伊拉克水面而少触雷,有利于舰载轰炸机的隐蔽与攻击。1月17日,驻扎在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巴林等国空军基地的F-17轰炸机、F-15战斗机、B-52轰炸机,巡航在地中海波斯湾、红海的美国航母、战列舰上发射的“战斧式”巡航导弹等分别从东西、南面、西北面飞向伊拉克的军事指挥中心、炼油厂、通讯联络中心、导弹基地、雷达阵地、场等。美军的各种炮弹、导弹如万箭齐发,进行“地毯式”轰炸,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就达到了预期目的。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了。看来,如何利用气象条件确定作战时机,确实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