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雷电天气为什么用手机打电话更容易被雷击?

2.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作者是谁

雷电天气为什么用手机打电话更容易被雷击?

江西抚州临川天气预报江西抚州平南天气预报_江西抚州临川天气往年预报

雷雨天时,大气环境中气流流动加快,就像摩擦生电一样,使云层产生大量的正电荷,而地面产生大量的负电荷。此时,若有某一触发机制,使正负电荷相接,就会在瞬间放电,从而形成天空与地面之间的放电现象,俗称雷击。其中,打手机就属于触发机制之一。在另一种情况下,当雷雨云所带的电荷使空中的电场达到一定强度时,开始引起空气中分子的电离,最后发展至击穿空气的绝缘层,正负电荷发生放电而中和,这种云层与云层之间的放电现象即人们日常所说的雷电。由于手机电磁波是雷电很好的导体,电磁波在潮湿大气中会形成一个导电性磁场,极易吸引刚形成的闪电,导致雷击。

在装有避雷装置的公共场所,打手机引发雷击的可能性很小。在此环境中,雷电仅仅会干扰手机信号,严重时也不过是损坏手机芯片,对人体不会造成致命伤害。但是,在雷击时处于高山、旷野、河滩等空旷地带,打手机就变得非常危险。此时,人体成了地面明显的凸起物,手机无疑就充当了避雷针的作用,极有可能成为雷雨云选择的放电对象。

同时,刘树华教授指出,手机不仅仅是使用时能传导雷电。只要手机与通讯网络接通,与基站保持联络,就有电磁波发射或接收,也就是说,即使不处于通话状态,同样可能引发雷击。

长期从事高电压及防雷保护的试验和科研工作的专家梅忠恕却对此持反对意见。他认为,“手机引雷”之说缺乏科学依据。只要处于安全的位置,在雷雨天同样可以打手机。他指出,电磁波是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传播行进的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不可能导电。如果手机的无线电电磁波能够导电,那么各种无线电、电视广播天线以及依靠无线电通信和导航的飞机也不可避免地要遭受雷击了,而我们充满电磁波的生活空间也就成了“很好的导体”。

在雷雨天气打雷是可能干扰手机通话的,干扰的后果是听见“咔咔”声,而不是使“手机的无线频率跳跃性增强”。手机的无线电信号频率是固定的,即使在雷电的干扰下,也不可能有所改变。

针对“手机电磁波是否能使空气电离,电离后的空气是否可能导电”这个问题,梅忠恕指出,空气的游离分碰撞游离、光游离、热游离和表面游离四种,其中,与电磁波有关的是光电离。光电离是指气体分子在电磁射线(即电磁波)作用下的游离。能使气体分子游离的电磁波的波长取决于气体分子的游离能。气体分子的游离能越大,要求电磁波的波长越短。在所有物质中金属铯蒸汽的游离能最小,能使铯蒸气游离的电磁射线的波长应小于318.4毫微米。这样波长的电磁波在光谱中属于紫外线的范畴。可见光的波长比紫外线长,因此,光实际上是不起游离作用的。空气中各种气体分子,如氧、氮、水蒸气、二氧化碳以及稀有的氢、氦等,他们的游离能都比铯大几倍,光就更不可能使它们游离。手机的电磁波属于无线电电磁波的范畴,而无线电电磁波的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大得多,因此更不可能使空气分子游离。

中国气象协会雷电防护委员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杨维林也认为,关于“手机引雷”之说,从频率功率等方面来说,是没有确切根据的。但是,如果处在空旷的地方,并且地势比较高,最好还是关掉手机电源。

我认为不管手机招不招雷,反正肯定不避雷,还是关掉最好。

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作者是谁

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作者是晏殊。

原文: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个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什么时候会再回来呢。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当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作者简介: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

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8-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赏析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

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

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

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